在招遠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走出過無數心懷夢想的兒女。他們或扎根鄉土耕耘,或遠走他鄉闖蕩,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人生的華章。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從招遠小山村出發,歷經時代變遷,最終成為著名翻譯家和教育家的游子——?陳殿興?的故事。
陳殿興,山東招遠人,19
28年出生,
1947年入哈爾濱外專學俄語,1949年留校任教。
1950年到沈陽,參與創辦沈陽俄專。1958年隨沈陽俄專并入遼寧大學外語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著名文學翻譯家和外語教育家。
曾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遼寧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俄語教學》雜志編委等。1990年退休。
2020年12月20日在美國加州圣迭戈家中辭世,享年九十二歲。
翻譯家陳殿興
陳殿興1928年生于招遠縣一個普通山村。他的祖父是典型的山東農民,因早年生計艱難,只身闖關東,在東北邊境綏芬河經營起小雜貨鋪。1939年,11歲的陳殿興被祖父帶到東北,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這個招遠少年的離鄉,既是舊時代山東人“闖關東”求生的縮影,也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初到東北,陳殿興雖渴望讀書,卻因家境困頓險些輟學當學徒。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抓住一切機會自學,從鐵路職員到貯木場工人,始終未放棄求學之志。1947年,他考入哈爾濱外專學習俄語,從此與翻譯結緣。?
陳殿興的翻譯生涯堪稱傳奇:
他的翻譯作品主要有:匈牙利作家納吉·山陀爾的長篇小說《和解》、蘇聯作家柯切托夫的長篇小說《茹爾賓一家》、庫茨涅佐娃的《尤利烏斯·伏契克》、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撰寫的《列寧回憶錄》(合譯)、恰科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未婚妻》(合譯)以及《遙遠的星光》、果戈里的《死農奴》等。
他所撰寫的譯學論文主要有:《信達雅與翻譯準確性的標準》、《論俄譯漢中的句式選擇》、《瞿秋白翻譯藝術初探》、《俄譯漢中詞的翻譯方法概說》以及《略論滿濤的翻譯藝術》。
他提出“直譯意譯結合”的翻譯思想,認為翻譯與創作是有區別的。他在《信達雅與翻譯準確性的標準》一文中指出:“翻譯應該使不懂原文的讀者(或聽者)確切地了解原作(或講話的內容),而不是表達譯者的思想。自己寫文章,用詞造句可以隨自己的便,翻譯時在一般情況下,卻不能不以原文為根據。……翻譯必須復制原文的一切特點。別林斯基說:‘如果原作中有缺點的話,也必須把缺點
忠實地傳達出來。這種翻譯的目的是盡可能的代替原文,使那些由于不懂語言而不能閱讀它的人有可能欣賞它和評論它。’”
作為遼寧大學外語系主任,他培養了大批翻譯人才,將畢生經驗凝練成教學實踐。他曾說過:“翻譯作品最好是翻譯經典和名著,那些末流小作家的東西翻譯的意義不大,還會耗去你大量時間和精力。”
?從招遠山村的私塾啟蒙,到成為享譽譯壇的大家,陳殿興用半個世紀的耕耘,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翻譯的聲音。?
招遠游子,何以驕傲??
陳殿興的故事,是萬千招遠游子的縮影。
?他們帶著“闖關東”的勇氣出走,以山東人的堅韌在他鄉扎根,最終用成就照亮了故鄉的名片。?今天的招遠,依然有許多人奔赴四海,在不同領域拼搏奮斗。而陳殿興的傳奇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走得多遠,只要心懷赤誠與執著,每一位游子都有可能成為照亮時代的星辰。
您身邊是否也有這樣在外奮斗的招遠人?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他們的故事,一起為招遠游子點贊!
生活在招遠,關注我們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