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議,這個五一別光想著躺平,做點反差大的事情或許更有意義。
反差大的事情可不是睡懶覺。發現沒,人有時候越睡越累。
真正讓人覺得神清氣爽的,往往是接觸新鮮的信息,嘗試反差大的事情。
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了,教育大環境早就變了。什么清北的盡頭是教培,藤校的盡頭是中介,還有“爛尾娃” 、“靈活就業”這些詞也開始流行。
當家長的可不能總用自己當年的老觀念,去替孩子決定學什么專業、選什么工作。
教育大拐點時刻到來,有反差的地方往往機會更多。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除了攥住手里的底牌,守住事業、守好家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跳出信息繭房,主動接觸 “反差大” 的信息。
與其在熱門賽道拼資源,不如用“信息差”找優勢。比如了解最新的升學政策、專業調整,或者一些冷門卻有潛力的就業方向。
當然,做一些反差大的事情,前提是讓孩子把校內基礎打牢,穩住根基和底盤。
在此基礎之上,趁著五一假期,借上一雙穿越周期的慧眼,多擁抱新事物,說不定就能在關鍵節點找到適合的方向。
名校“失寵”了?
前一陣子北京建筑大學的高招咨詢會,同樣讓京教君看到了令人意外的反差。
清華、北大、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師大、北郵、北工大等京內熱門985/211來了一批,首醫、首師、首經貿、北方工大、北建大、北工商、二外、印刷學院、物資學院、農學院、聯大、城市學院等京內招生大戶紛紛參展。
但是有一個展臺,竟然被家長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看起來比名校展臺還要熱鬧。
北京警察學院的展位前,家長們拿著小本本,從招生流程問到體檢細節,從體測訓練追問到宿舍條件……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這話放在當場,特別有畫面感。
進入體制內的求穩心態,讓一批家長率先從“唯名校論”的執念中覺醒,轉而盯上警察學院這類“鐵飯碗”院校
據了解,2024年北京警察學院最高分647,最低分也要522。憑這分數,誰能想到這是個二本院校?!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反差行為,用分數去追求高性價比的編制。而另一種反差選擇,可能藏在看似冷門的領域。
比如殯葬行業,雖說聽起來有點 “陰森”,但很多從業者收入比三甲醫生還高。
隨著寵物經濟進入黃金發展期,和寵物相關領域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昨天帶貓去剪毛,跟美容師聊天得知,他和寵物店長期合作,每給一只貓狗洗澡、剪指甲加美容,能分到120塊。他說 “活兒多到接不過來,一天至少能做7單,累了就在家歇著。”
張雪峰其實早就推薦過獸醫專業,還表示很少有人會在乎獸醫是哪里畢業的。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北京一些熱門的高職院校在初次錄取就錄滿,有的甚至錄取人數超過了計劃人數。
比如,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的動物醫學專業,招生計劃完成率200%。
《2024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研究發現,近年來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就業比例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19屆的1.1%上升到2023屆的1.8%。
畢竟,高職院校重實踐,產教融合做得較好,就業去向相對來說有保障。最怕的就是孩子不愿意脫去孔乙己的長衫,憑借著一門手藝吃飯。
先“上桌”再說
再說個反差大的事情。
過去擇校可能大于擇專業;而在學歷通脹的當下,家長別總是盯著名校。
有些時候,一張能“上桌”的行業通行證,也許實用價值更高。
尤其是前沿高科技領域普遍設置有 “專業壁壘”,這時候先拿到 “上桌吃飯” 的資格,也許比學校牌子更加實在。
而這種 “專業優先” 的趨勢,在今年高校擴招的新動向里體現得特別明顯。
不少家長注意到,《教育強國綱要》的多項重點工作和高校教改緊密相關。
雖說高校教改這件事并不稀奇,但今年值得關注的主要是以下兩個新變量:
第一,國家對急需的新興領域專業,建立了超常設置機制,也就是用 “特殊方式” 直接增設。
比如為了發展低空經濟,今年北航、北理工、北郵、南航、華南理工、西工大等6所高校直接新增 “低空技術與工程” 專業。
以前看一個專業好不好,主要看學校是不是 985/211、老師牛不牛。
現在多了個新維度 ——看這個專業是怎么誕生的。
加急出來的新專業往往更貼合產業急需, 就業時外部跨行者很難進入,未來很可能也會優先發展,所以建議各位家長重點關注。
第二,這波兒專業優化調整,會更看重它和地方產業的對口匹配程度。
說白了,就是產業需要什么人,大學就要培養什么人。
比如,浙江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把近400個專業和50多個重點產業緊密對應,黑龍江74%的專業用以支撐重點產業,河南布局新興交叉專業,陜西發布“引導發展清單”。
發現沒,以上試點省市覆蓋了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預計其他省市會陸續跟進這種專業與產業高度匹配的培養模式。
可以預見,高校專業和地方產業越匹配,跨地域就業的難度也就越大。
與其追求 “名校光環” 走老路,不如提前瞄準國家戰略扶持的新賽道,拿到精準匹配地方產業的 “入場券”。
如果是就業導向,專業和地域的優先級,可能要放在學校前面。那些自帶技術壁壘的,或者直接匹配區域產業需求的專業,未來可能會更吃香。
發揮AI追不上的“人性優勢”
AI時代,職業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
在擁抱AI的大趨勢下,提前布局這兩項能力,讓孩子與AI實現差異化競爭,可能也是反差比較大的事情。
第一,培養AI追不上的一手感知力。
AI 好像能 “看” 能 “聽”,但那些都是人類喂給它的數據,本質上屬于 “二手感知”。
AI能識別出這是誰的笑臉,卻讀不懂憨笑、嘲笑、冷笑的區別;它會一字不落地完成會議紀要,卻捕捉不到人在說話時欲言又止的猶豫。
這些正在發生的,親身參與的“一手感知”,往往才更有價值。
尤其是教育行業、服務行業這類常常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建立AI學不會的 “人性優勢”,善于和他人產生情感連接,顯得特別重要。
第二,培養闖蕩世界的表達力。
全球化是大趨勢,未來的人才一定是流動的。
跨文化溝通和精準表達,也是AI無法替代的軟實力。
越是普娃,可能越是要學好英語,或者掌握一門小語種。
無論是去烏拉圭做“轉口貿易”,還是投入中東的一片藍海,去更廣闊的世界闖一闖,既可以避開“內卷”,也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超級個體。
話說回來,這個五一假期,可以帶孩子去菜市場觀察人間煙火,也可以帶他參加一次跨文化交流……這些看起來“不功利” 的事情,恰恰也是幫孩子積累AI搶不走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的底層邏輯正在悄然改變。
這是最壞的時代,科技變革的浪潮裹挾著每個人;這也是最好的時代,條條大路通羅馬,說的就是現在。
文 | 京教君
內容來源|邏輯思維、馬江博說趨勢、成長樹、悠然紀、劉潤、京城教育圈等,“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