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2日,“蘭情冉冉”張冉昆曲系列演出第四季在中國大戲院舉行。適逢五一假期,經典大戲《牡丹亭》與折子戲《紅梨記·亭會》《雷峰塔·斷橋》《鳳凰山·百花贈劍》令本地戲迷、外地票友“滿載”而歸。
演出現場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以情感的真切成為眾多中外觀眾了解昆曲的窗口。張冉已演出《牡丹亭》400余場,與昆曲結緣也始于《牡丹亭》。她跟隨恩師張洵澎學的第一出戲是《牡丹亭·尋夢》,“這真的是我的尋夢。”張冉表示,走進劇場,有更多詞的文采和曲的動聽值得品度。“沒揣菱花,偷人半面”是杜麗娘初入花園的驚喜,“淹煎,潑殘生,除問天”是衷懷無法排解的難以言說。
演出現場
行當是戲曲演員把握人物的工具,要想演得動人,還需一戲一格。在《紅梨記·亭會》《雷峰塔·斷橋》《鳳凰山·百花贈劍》中,張冉展示出閨門旦行當的不同可能性,演繹不同人物的生命張力。《紅梨記》文辭雅致,主角謝素秋兼具詩才、膽識與熾熱的情感,相較于《牡丹亭》杜麗娘的夢幻情思,更顯行動力。張冉以折扇、水袖的程式動作展現情愫,又以步法節奏表達“發乎情”與“止乎禮”的矛盾。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是蛇年的重頭戲。昆曲《雷峰塔》以載歌載舞著稱。張冉把握前人留下舞臺提示“旦行作腹痛介”,身懷六甲的胎氣占幾分、水斗敗陣的窘境占幾分、愛與恨各占幾分,閨門旦的青春形象又占幾分,綜合形成閨門旦表演藝術的“風骨迷人”。《鳳凰山》作者早已失考,演出本卻在一代代藝人的口口相傳中保留下來。在張冉看來,百花公主為草原女子,又有驕嬌二氣。鳳冠上五六尺長的雉尾翎子,舞動起來富有動感,彎曲起來可以輔助表演。她學習雉尾生的表演技巧,又結合閨門旦的家門特征,當雉尾劃過海俊的臉頰,成為百花公主最為深切的表白。
張冉說,“蘭情冉冉”系列演出還將繼續,張冉昆曲藝術工作室也將通過多種形式帶領觀眾走近昆曲,愛上昆曲。
原標題:《張冉推出“蘭情冉冉”昆曲系列演出第四季,追求一戲一格》
欄目主編:李君娜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