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授勛授銜時,有人爭軍銜,也有人讓軍銜。作為開國中將的廖漢生被傳出讓軍銜佳話。可他本人回復:我啥也不知道!
全軍授銜是根據1952年評級,加上資歷、戰功等綜合評定的結果。
廖漢生在1952年被評為副兵團級,副兵團級里19位將領授予上將,22位授予中將。他怎么就授予中將呢?
他本人回復說:我符合土地革命時期的職務和抗戰時期的職務,但不符合解放戰爭時的職務,要求兵團級干部,我只是軍級干部。
那么,作為正軍職為何被評為副兵團級?
從山頭來說有代表性,他土地革命時期是紅二方面軍,解放戰爭是一野將領。我們知道二方面軍相比一方面軍、四方面軍將領并不多,在評級時要考慮和照顧山頭,這點不能沒有因素。
解放戰爭時,他所在的一野兵力相比二野、三野、四野也是最少的,而且成立2個兵團,兵團沒有設副司令、副政委。按照一野評級情況,低于二野、三野、四野,是不是要照顧一些干部,廖漢生和彭紹輝作為軍職被評為副兵團級,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呢?
按說廖漢生比賀炳炎的軍級高,應該授予上將,上級或許考慮賀炳炎參加紅軍早,在紅2軍團中資歷最老,而且一身戰功,更能代表二軍團,廖漢生比他入伍晚4年。
能代表一支部隊的是軍事主官,畢竟軍隊是打仗的,政委的作用就是做思想工作,也是為戰斗提升而工作的。賀炳炎參軍資歷比廖漢生早,倆人過去在土地革命、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都搭檔過,職務一樣。怎么一個評準兵團級,一個評副兵團級,多少有點想不通。
在評軍銜時,廖漢生在軍事學院學習,忙著學業,哪有空去想軍銜工作,而且評什么都是組織的事情,具體怎么評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將。
當授軍銜時,自己才知道是中將,壓根兒沒有讓軍銜的經歷。
為何有誤傳呢?可能與當時評軍銜過程有關系,當時在評定上將軍銜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多個版本,在最初的一個版本中出現過他的名字,后來被拿掉了。這樣可能就形成了傳聞,實際上本人一無所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