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下目—隱翅蟲總科〈隱翅甲總科〉(下)
7.蘚苔蟲科〈苔甲科〉
蘚苔蟲科(學名:Scydmaenidae)又稱苔甲科,鞘翅目下的一科。
(1)外形特征
體長0.5-7mm(通常1-3mm),體形一般狹長,像螞蟻一樣,在鞘翅與前胸之見收縮,有時也為長圓形或卵形;多隆凸,也有的平扁。體色發紅或紅棕色,體表被直立或臥毛,有的種類無毛。頭后部強烈收縮成頸狀。在多數種類中,觸角向端部漸次膨大,形成4或5節的端棒,有時也呈絲狀,極個別為膝狀并有一個長長的基節(柄節)。觸角著生點暴露,多相互靠近。下顎須端節退化,鈍或尖銳,次端節大。前胸背板無側邊,基部多有凹窩。前足基節突起,一般鄰接,基腹連片隱藏式,基節窩后方開口寬闊。中足基節相互間隔窄。鞘翅完整,極少數種類后尾露出一個腹節背板,無緣折。后足基節間距比較寬或極寬,向兩側不伸達鞘翅邊緣。后胸腹板內骨具短柄狀骨或缺。后翅有退化的臀區,腹部可見6節腹板。基部數節背板膜質。雄器一般無單獨的基片,側葉附生在中葉背面。
幼蟲一般寬短,平扁形,背板極度骨化,向兩側延伸超過了膜質腹板的邊緣。頭蓋縫干較長,上唇固合到頭殼上。頭兩側有1-3個單眼,密集成簇,或者無單眼,觸角第1和第3節較短,第2節多為長棒狀;有時觸角為2或4節,但不常見。上顎鐮刀形,內緣鋸齒狀,無臼齒和臼葉;下顎不分內外葉,平截,下顎須長,端節尖銳,下唇無唇舌。無尾須。
(2)生物學
這個科多在落葉層中棲居,喜濕潤環境。有些種類取食螨類,也有一些發生在蟻巢。
(3)分類及分布
本科包括約75屬2000種,一般歸屬于2個亞科。Clidicinae亞科包括數量較少的大型個體,Clidicus spp.發生在印度東部。Mastiqus spp.分布在從歐洲南部到非洲的整個地區。Scydmaeninae亞科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了這個科的多數種類。
2005年以前,我國記載了5屬29種,其中臺灣省占了5屬24種,大陸僅有3屬9種。北京的蟲友在圓明園公園內的蟻巢中采到過本科昆蟲。
2005年荷蘭Makhan博士發表了采自重慶北培縉云山的3屬4新種,其中包括1我國新紀錄屬。現我國苔甲科屬名以及Makhan發表的新種名如下:Cephennodes(2005年我國新紀錄屬)、Euconnus、Euthia、Horaeomorphus、Scydaenus、Stenichus、Cephennodes aschnae Makhan, 2005、Euconnus hawkeswoodi Makhan, 2005、Euconnus hepingi Makhan, 2005、Scydaenus irmae Makhan, 2005。
8.寄居甲科
寄居甲科(學名: Leptin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態
體長2-5mm,長圓形,平扁,體被臥毛,有時光滑無毛,體色發黃。頭前口式,后部極度收縮成頸,有時后邊緣多刺,額唇基溝有時明顯,上唇極短寬,光亮。復眼退化或缺失。觸角絲狀或微弱棒狀,第9和第10節有小泡囊,有時觸角退化為3節,著生點隱藏式。前胸背板側邊完整,向后遮蓋鞘翅基部。前足基節球形,相互緊靠至比較遠離,變化多樣,基腹連片一般露出,基節窩后方開口寬,內側開放。中足基節間相隔狹窄或比較寬。鞘翅一般完整,僅露出一個或兩個腹節背板,但有時會很短,末端平截,露出5塊背板;鞘翅刻點混亂,緣折短或無。后胸腹板短,后足基節鄰接,向兩側不伸達鞘翅邊緣,后翅高度退化。腹部有6個可見腹板,節間區無微骨片,基部數節背板膜質。雄器基片小環形,側葉長,對稱。
幼蟲多少平扁,具發達的背板和近于膜質的腹板。無單眼,上顎尖銳,末端單尖有些像雙尖形。臼葉極小或缺,臼齒發達,或退化或具剛毛葉突(a setose lobe)。下顎或者具有明顯的內顎葉和飾毛邊的外顎葉,或者有不分開的合顎葉。下顎關節區有時退化。尾須有時只一節。
(2)生物學
這個科的種類是食腐動物,寄居在嚙齒動物的皮毛和洞穴中,或者是食蟲動物,包括Castor屬、Aplodontia屬和Desmana屬。Leptinus屬也發生在社會性膜翅目昆蟲的巢中。Platysyllus屬高度特化,以適于生活在河貍皮毛中,所以也常常被放在獨立的海獺甲科Platypsyllidae中。
(3)分類及分布
本科包括海獺甲科Platypsyllidae,有4屬7種。Leptinus屬和Platypsyllus屬分布于全北區,Silphopsyllus屬分布于古北區,Leptinillus屬分布于新熱帶區。
9.毛薪甲科
毛薪甲科(學名:Dasycer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態
體長1.5-2.3mm。狹長平扁,背面有很多瘤,瘤上細毛。觸角較長,第1、第2節大,球狀;3-8節極細,9-10節形成略粗的松散端棒,端部幾節有長毛,著生點外露。復眼很小,位于短柄上。下顎須端節尖銳,比前一節窄很多。頭手收縮成頸。前胸背板側邊是一行鋸形瘤,無背腹溝。前足基節突起,相互鄰接,基腹連片隱藏,基節窩后方開口窄,向內開放,中足基節狹窄分隔。鞘翅完整,或略微平截,露出一塊腹背板,后胸腹板短,后足基節分隔狹窄,向兩側延伸至鞘翅邊緣;后翅一般退化或缺失,有時發達,有一臀脈。跗節3-3-3式。腹部可見6節腹板,節間區有微骨片,基部幾節背板膜質,雄器有分離的基片,側葉附著在中央體上。
(2)生物學
發生在落葉層中,樹干表面,或取食真菌菌絲和孢子。
(3)分類及分布
本科僅有一個屬Dasycerus,11個種,分布在北美西部和東南部、中南歐、北非、小亞細亞、日本和印度南部。
10.鎧甲科
鎧甲科(學名:Micropepl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態
體長1-3mm,長圓形或稍狹長,兩側多少有些平行,適度隆凸,背腹平扁,體表基本光滑無被毛,有時被有分泌物。觸角9節,端節錘狀,觸角著生點隱藏,復眼下有觸角溝。下顎須第2節擴大,第3節縮小,端節狹長、細窄、尖銳。前胸背板兩側平展,側邊平滑或角狀,盤區帶有隆脊,交叉圍成小室狀,折緣上有觸角窩(容納觸角,非觸角著生點)。前足橫形,間隔較遠,基腹連片露出。基節窩后方開口寬闊,內側開放。中足基節間中度至寬闊分隔。鞘翅平截,露出5個腹節,鞘翅無刻點或有刻點行,每翅有2-5條隆脊。后足基節適度至極為遠離,不向兩側延伸達鞘翅。后胸腹內骨有一短而寬的柄狀骨。后翅無縱向折褶。轉節很長,腿節附著位傾斜。跗節4-4-4式。第1跗節很小,腹部可見6節腹板。基部兩節背板膜質,第3、第5和第6節背板有時有長縱脊。雄器無分離的基片,兩側葉連在一起,附著在中央體的背面。
幼蟲寬短,平扁,背板向兩側外延超過腹板的側緣,表被不同類型的剛毛,頭蓋縫無中干,兩側縫遠離,觸角相對較短,感覺圈(sensorium)長于第3節,上顎無基臼齒和臼葉,近端部有一組數個小齒。下顎合顎葉端末分裂,外顎葉飾邊毛,下顎須端節狹窄細長。前胸背板有3對側葉,中、后胸背板有兩對,腹部1-8節有1對側葉,第9腹節有一對固定的尾須(urogomphi)。
(2)生物學
本科以取食霉菌或其它真菌的孢子為主。Kalissus屬多發生于落葉層、石塊和枯樹干下、水淹的沙礫區、糞堆、低洼泥地以及哺乳動物巢中。
(3)分類及分布
本科包括有3屬43種。Micropeplus屬全北區分布,向南擴展到墨西哥以及東南亞。Peplomicrus屬發生在中南美和西部非洲,Kalissus屬僅限于北美西北部。
我國已知1屬5種,分別為:微齒鎧甲Micropeplus dentatus Zhao,2004 浙江鎮姚;獨角鎧甲 M. unicornis Yang,1995 浙江龍王山;上海鎧甲 M. shanghaiensis Li et Zhao, 2001 上海市佘山附近的稻田草垛中;黃褐鎧甲日本亞種 M. fulvus japonicus Sharp,1874;中華鎧甲M. sinensis Watanabe et Luo,1991。
11.蟻甲科
蟻甲科(學名:Pselaphidae),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態
體長0.5-5.5mm(一般1-2.5mm),狹長,稍凸起或平扁型,通常前胸背板窄于鞘翅或腹部。多為紅或紅棕色,體表光滑,或被直立或臥毛,頭后收縮成頸,常有一對凹窩,或突起。有時觸角會少于11節,或僅有12節;觸角向端部或逐漸膨大,或末端有一個由1-5節組成的端錘。下顎須通常很大,端節大,多變化,但個別情況下也分退化,只有1或2節。下唇須很小,1或2節。前胸背板側邊不明顯或無側邊。無背腹縫,前足基節鄰接或有狹窄的分隔,小盾片通常退化,觀察不到。鞘翅短,末端平截,露出15個腹節背板。后足基節相互鄰接到比較遠離,有多種變化,向兩側延伸與鞘翅側邊相遇。后胸腹板內骨短柄狀。后翅臀區退化。跗節多為3-3-3式,有時2-2-2式。腹節相對固合,可見6節腹板。基部兩節背板膜質。有時候,在鞘翅端部和第1可見腹節背板上有毛狀體(trichomes)。雄器有獨立的基片,側葉附著在中央體上,或無側葉。
幼蟲狹長,通常高度骨化,上唇固合到頭殼上。觸角有長感覺圈,一般長于第3節。上顎鐮刀狀,內側為鋸齒形;無臼齒和臼葉,下顎合顎葉不分裂,末端鈍。無唇舌。咽縫匯合在一起。尾須或者很短固定,或者缺失,有時無氣門。
(2)生物學
本科有650屬5000余種,多分布于濕潤地帶,發生在落葉層、腐爛的木頭中或其它有腐爛食物的地方。多數種類為捕食者,Clavigerinae亞科的種類是螞蟻窩中的兼性寄食者。北京的蟲友在圓明園公園內的蟻巢中、石頭下都采到過本科的種類。
(3)分類及分布
本科有650屬5000余種,我國南方各省都有分布。
(4)發現
2017.3.14上海動物園內發現了新物種,被技術研究人員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2015年,上海動物園開展“上海動物園資源昆蟲多樣性調查及在保護教育資源中的開發應用”課題,特邀以昆蟲學研究為專長的上海師范大學作為協作單位,目前課題組已經鑒定出的種類超過了270種。其中有1頭與眾不同的小甲蟲引起課題組成員的注意,經過文獻資料查閱和標本解剖的比對,最終由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殷子為副教授鑒定為新物種。
同時,根據這個新種發現于上海動物園,故用上海人最熟悉的“西郊公園”命名了這個新種小甲蟲的種名,由于它隸屬于毛角蟻甲屬,故中文俗名全稱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于昆蟲,簡單來說就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它屬于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特征是前翅角質化。
隱翅蟲是鞘翅目下的一類特殊的甲蟲,是一種主要棲息于落葉腐殖層的小型捕食性甲蟲,外部特征是:鞘翅極短,腹部體節外露。全世界已記載的種類超過6.5萬種,我國已知超過6000種,其物種的多樣性可以反映出該地的生態環境的優劣。
然而,上海地區過去百年來一共僅記錄60種隱翅蟲科物種,且多為常見的廣布種,這可能與上海本身的自然環境——缺乏山地森林系統、近數十年來城市化進程以及缺少物種多樣性的基礎調查有關。
蟻甲亞科是隱翅蟲科下一類小型甲蟲,也就是“蟻甲”,外形酷似螞蟻,擁有較短的腹部和較長的觸角,全世界已記載1萬種以上。上海地區過去幾乎沒有蟻甲的分布記錄,僅在2011年記錄了1種蟻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