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霧還未散盡,我站在海拔980米的茅庵村觀景臺,看著腳下錯落有致的吊腳樓民宿群在云海里若隱若現。怎么說呢,這場景像極了《千與千尋》里湯屋初現的魔幻畫面,只不過眼前飄著的是麻辣火鍋的香氣——對了,突然想起昨晚在村里吃到的臘肉火鍋,那用山泉水熬制的紅湯底至今還在舌尖打轉。
要說這藏在華鎣山褶皺里的村莊,十年前還是個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的貧困村。如今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村道上,那些掛著"星空茶室""云上藥膳"招牌的民宿庭院里,晾曬著新采的絞股藍和金銀花,屋檐下阿婆們手工縫制的藍染布包,正在等待即將到來的游客。你懂的,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總讓人有種時空交錯的恍惚感。
民宿主理人張姐的故事或許能解釋這種轉變。五年前她從主城區辭職返鄉,把自家老宅改造成"見山小筑"民宿時,村里人都在嘀咕:"城里人真會折騰,誰會跑山溝里住高價房子?"結果現在她家十二間客房需要提前三個月預訂,院子里那棵兩百年的黃葛樹成了網紅打卡點。話說回來,她家自創的"晨霧茶宴"確實特別——每天清晨采下帶著露珠的茶葉,配上現磨的葛根粉糕,坐在270度全景玻璃房里,看云海在腳下翻涌,這種體驗別說重慶市區,整個川東都難找第二家。
不過茅庵村真正的魔法,在于他們把民宿玩出了七十二變。你肯定想不到,村里最搶手的體驗項目居然是種地。在海拔800米的梯田區,游客可以認領專屬的"一米菜園",掃碼查看土壤濕度和有機質含量。上個月來的那對上海夫婦,臨走時硬是打包了十斤自己種的蘿卜,說是比進口超市的有機蔬菜還水靈。更絕的是民宿里的"云中醫"服務,老中醫把脈后開的方子,藥材直接來自后山的種植基地,煎藥用的還是山泉水,這養生套餐讓不少粵港澳客人成了回頭客。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官子坪的300畝花海。去年春天我在抖音刷到航拍視頻時,還以為是哪個歐洲莊園——錯落有致的喬木林里,馬鞭草、繡球花、粉黛亂子草按季節輪番登場,林間步道彎彎曲曲通向童話般的玻璃花房。實地探訪才發現,這些看似隨性的布局其實經過精密計算:不同花期植物的搭配保證四季有景,步道寬度剛好適合兩人并肩拍照,就連樹木間距都測算過最佳遮陽角度。難怪村民王大哥笑著說:"我們這兒的花草可比人金貴,每株都有身份證呢。"
夜幕降臨時分的茅庵村又換了副面孔。沿著山脊線亮起的星星燈帶,把二十多家民宿串成璀璨的珍珠項鏈。最熱鬧的要數村中心的篝火廣場,游客和村民圍著跳擺手舞,空氣里飄著烤全羊的香氣。有意思的是,這里的土特產銷售都玩起了場景營銷——賣竹編的老伯會現場教你編蛐蛐籠,賣臘腸的老板娘非要給你嘗過三種口味才肯收錢。上次遇見個北京來的小姐姐,原本只想買包花椒,結果跟著阿婆學了半天火鍋底料炒制技巧,最后扛回去五斤牛油和二十包香料。
要說村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那些留守老人的變化。72歲的陳婆婆以前每天走三小時山路去鎮上賣菜,現在坐在自家院壩里就能把腌制的泡姜賣給游客。她家墻上貼著支付寶和微信的收款碼,窗臺上擺著兒子從網上訂制的"陳氏泡菜"定制陶罐。有次看她用重慶話給廣東客人講解泡菜秘訣,那眉飛色舞的樣子,完全不像當年那個見生人就躲的深山農婦。
交通方面倒是要提醒各位,雖然新修的盤山公路比五年前好開許多,但九曲十八彎的山路還是建議選擇村里的接駁車。我上次自駕上來,在某個急轉彎處差點和運建材的拖拉機親密接觸,驚出滿手心的汗。不過話說回來,這條路上的風景絕對值回車票——尤其是經過青峰山埡口時,漫山遍野的竹林在風中翻涌成綠色海浪,那畫面至今還在我手機相冊里占著C位。
住宿選擇上,從高端療愈系的"云棲谷"到文藝范的"山語集"應有盡有。個人偏愛半山腰的"拾光里",他家每間房都有獨立觀景露臺,浴室用的居然是山泉水循環系統。有次暴雨后入住,躺在浴缸里看著窗外云瀑從屋檐傾瀉而下,這種野奢體驗在星級酒店花十倍價錢也買不到。對了突然想起,他家那只叫"花椒"的橘貓特別親人,經常蹲在接待處當迎賓大使。 (www.ni-spa.com)
或許有人會問:這么多民宿扎堆不會同質化競爭嗎?這就不得不佩服村里的整體規劃了。每家民宿都必須發展特色主題,比如專注禪茶文化的"一葉居",主打親子農耕的"禾下夢",還有專注女性旅修的"木蘭社"。上次參加的草木染工坊,老師傅教我們用板藍根、茜草做天然染料,成品圍巾現在還在我衣柜里珍藏著。這種深度體驗項目,可比單純的拍照打卡有意思多了。 (vccih.com)
要說遺憾也不是沒有。今年清明再去時,發現某些網紅打卡點排起了長隊,村民們忙著擴建停車場的樣子讓我隱隱擔心。不過和村支書老李聊天時倒安心不少,他說正在推行"預約限流"和"生態承載量監測",那些新修的民宿也都采用環保建材和雨水收集系統。看來村民們比誰都清楚,這綠水青山才是他們最值錢的家底。
回程那天特意起了個大早,在村口的觀云臺看著晨霧慢慢吞沒整個山谷。幾個早起的阿婆背著竹簍往菜地走,布鞋踩在露水打濕的石板路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輕響。山風送來遠處民宿廚房的炊煙味,混著不知哪家晾曬的陳皮香,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叫"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藏在深山里的桃花源,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著鄉村振興的重慶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