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生活教室
你應該先「看見」多少事情,才可以決定生孩子。
在為今天這本書做預熱的時候,我們有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該給誰看?因為我們深知,生育這件事本身,真的有太多無法為外人道的崩潰時刻。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以為…
我以為,生孩子只是給我的人生按下了一個暫停鍵。
而現實是 --
“三孩政策”與持續走低的生育率背后,投射出當代女性對生育的集體猶疑:社交媒體上,“母職懲罰”與“喪偶式育兒”的控訴鋪天蓋地;職場中,30+女性的簡歷總被追問“婚育計劃”;就連影視劇里的母親形象,也總被困在蓬頭垢面的刻板敘事里。
當整個社會都在討論“要不要生”,卻鮮少有人讓你看見“生育究竟是什么” —— 愿你翻開這本漫畫,發現在那些被美化的宣傳海報與血淋淋的產房紀實之間,還藏著另一種回答問題的方式。
生育是一場冒險,
每個荒誕又深情的瞬間都值得被看見
我們試圖把“ 暫停鍵 ”
當作時代隱喻
我愛我的孩子,但我也很痛
作者寶夏夏在本書中用筆尖劃破“暫停鍵”的溫柔假象:孕晚期笨拙如企鵝的身體里,同時住著期待新生命的雀躍與恐懼失控的焦灼; 產床上疼痛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對“為母則剛”神話的祛魅。
生孩子,疼,就是很疼。
并且,這種疼痛不僅僅發生在生產過程中,還有產后的每一天。
或許你不知道,母乳喂養會讓媽媽堵奶,甚至誘發乳腺炎、發燒。
寶夏夏這樣寫道。
產后,總有那么些憂郁的時刻
一生被激素控制的女性,在生產后,總會有處在窒息邊緣的時刻。
這種憂郁不只來自于照料人類幼崽帶來的身體疲累,還來自于精力被育兒百分百占據的失重感、真正的“自我”正在逐漸縮小的恐懼感。
所幸,作品沒有因為漫畫的形式而將生育這件事無限美化,不回避疼痛、產后負面情緒的真實存在,卻用荒誕筆觸將苦難解構成黑色幽默——當你看到:生產到一半,作者忽然想喝冰可樂的畫面;孩子剛出生的顏值暴擊讓母愛濾鏡碎了一地,那些被視作禁忌的生育創傷,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在笑聲中被陽光曝曬。
母職重構
在破碎中重建主體性
書中最具復雜性的洞察,在于撕開了“母親”這個符號的完美包裝:
產后病房里,那個對著新生兒手足無措的女人,首先是個需要被安撫的“人”;而當孩子第一次喊出“媽媽”,她在淚光中看清的不僅是新身份,更是舊我蛻變的印記。
以及,無時無刻不被孩子占據思緒的真實現狀。
這些畫面精準擊中了當代女性的困境:我們既不愿重復上一代“犧牲型母親”的敘事,又難以在“獨立女性”與“完美媽媽”的人設夾縫中找到平衡點。
對于這個困境,寶夏夏在本書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 一個拿起畫筆重新工作的媽媽。漫畫中,她被寫有“工作”字樣的救生圈套著,如釋重負一般向岸邊游去。然后,帶著這本新鮮出爐的紙質版漫畫《我以為生孩子只是給人生按下暫停鍵》,用具體的生活實踐,重構屬于這個時代的母性表達。
生育敘事的破壁之作
在“恐婚恐育”與“催生多胎”的兩極輿論中,這本書提供了第三種視角:
對未育者,它是祛魅指南 —— 生育既不是短視頻里的溫馨Vlog,也不是醫學手冊的冰冷數據,而是20篇漫畫里具象化的瑣碎、狼狽與驚喜;
對已育者,它是鏡像劇場:那些獨自承受的委屈、不被理解的憤怒、隱秘的自我懷疑,都在書頁間獲得了確認與赦免。
當生育率成為冰冷的統計數字,當母職困局演變成性別對立的戰場,或許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作品:不提供標準答案,卻用真誠的共情消解孤獨;不編織童話,卻在展露傷疤時留存希望——就像本書最后一頁,畫面中的寶夏夏還在堅定的奔跑,她說:“總之,我還是要在矛盾中繼續前進啊!”
后記
生育這件事并不是什么可供分析的社會學樣本,它更像是每位女性用真實生命書寫的史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了母職歷程的真相,更在于它證明了一件事:當更多真實的生育敘事被看見,或許我們終將抵達一個更寬容與自由的世界——在那里,母性不必是神性的代名詞,母親可以軟弱可以發怒,可以既偉大又平凡。
- FIN -
更多資訊請點擊
@后浪生活教室
@后浪圖書旗艦店
@后浪生活閱覽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