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5月3日報道: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音樂家協會承辦的“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于2025年4月正式啟幕。5月1、2日,上海民族樂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連續呈現兩場風格迥異的原創國樂品牌——《零·壹|中國色》與《國樂詠中華》。此次音樂會以“科技賦能”與“文脈傳承”的雙重命題,探索國樂在當代語境下的無限可能。兩場演出通過跨界融合與宏大敘事,為觀眾構建起一座鏈接歷史與未來、技術與人文的藝術橋梁。
科技賦能:AI與傳統音樂的跨界對話
5月1日晚,《零·壹|中國色》作為全國首臺國樂與AI音樂會再度上演。這臺由上海民族樂團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合打造的作品,開創性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傳統民樂創作。
"我們不是在用科技取代傳統,而是在尋找兩者對話的可能。"音樂會制作人介紹,騰訊天琴實驗室的AI作曲系統通過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深度學習,實現了音樂語言的數字化轉譯。在保留民樂即興傳統的同時,九首曲目各具特色:笙重奏《東方即白》演繹黎明生機,箏與電聲《嬌紅》迸發激情火花,二胡與電聲《輕紫》勾勒朦朧意境。演奏家們的個性化演繹,為這場"人機共創"的藝術實驗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文脈傳承:民族管弦樂勾勒中華文明長卷
如果說《零·壹|中國色》聚焦未來,5月2日的《國樂詠中華》則是一次向中華文明深處的深情回望。這部由作曲家王云飛創作、指揮家姚申申執棒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自2021年首演以來已巡演全國十余個城市。
音樂會以五大篇章展開:從先秦樂器奏響的《大春秋》,到展現多民族音樂融合的《納百川》,直至終章《詠中華》的恢宏合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納百川》章節創新性地將伽倻琴、薩塔爾等少數民族樂器納入編制,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礎上,實現了"和而不同"的藝術效果。
守正創新:探索國樂發展的時代命題
兩場音樂會雖風格迥異,卻共同詮釋了上海民族樂團"根植傳統、面向未來"的藝術理念。上海民族樂團表示:"《零·壹》探索的是技術可能性,《國樂詠中華》堅守的是文化根基,這正是當代文藝工作者需要平衡的雙重使命。"
據悉,此次演出是"時代交響"展演的重要環節。該展演作為國家級藝術平臺,將持續推出優秀樂團的最新創作成果,推動中國音樂事業高質量發展。業內專家評價,上海民族樂團的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更為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