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英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是鋼廠工人,母親是環衛工人。她性格開朗,長得特別漂亮也很聰明,讀小學時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讀初中時趕上了文革,別的同學都去參加各種活動,鄭慶英多數時間都在家看書學習,當時雖然取消了高考,她卻一刻也沒放松學習,初中課程基本都是自學的。
初中畢業后,正趕上了上山下山運動的高潮,不能讀高中的鄭慶英只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到廣闊天地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圖片來源網絡
1969年3月中旬,剛過完十六周歲生日的鄭慶英告別父母親人,和同學們一起乘坐火車離開了北京,開啟了她到廣闊天地錘煉革命意志的知青歷程。出發前,鄭慶英借到了全套的高中課本,她發誓一定要自學完高中的全部課程。
列車緩緩啟動,車窗外父母追隨著火車奔跑著哭喊著她的名字,一向性格剛強的鄭慶英還是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淚。月臺上父母的身影越來越遠,鄭慶英的心里一陣陣難受,長到十六歲,她這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出遠門。
經過兩天漫長的旅途,下了火車坐汽車,鄭慶英他們最終坐著生產前來迎接的馬車,來到了距離北京兩千多里路遠的吉林省長嶺縣,他們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新發大隊第八生產小隊插隊落戶,張隊長安排大家住在了隊里的三間土坯房子里。
新發大隊是一個典型的東北農村,廣袤的黑土地一望無際,低矮的土坯房錯落有致地形成一個自然村落。幫知青們做飯的是張隊長的媳婦,她和張隊長一樣淳樸善良,很熱情也很勤快,幫著知青們做飯,也幫著打掃房間,知青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隊長嬸子。
那天隊長嬸子第一眼看到鄭慶英,熱情得像一團火,她上前拉著鄭慶英的手,上下打量著,嘴里念叨著:“這閨女長得真俊,咋這么俊呀,就像仙女一樣,一看就有文化。”被隊長嬸子夸獎了一番,鄭慶英反倒不好意思了,她紅著臉說:“看嬸子說的,我哪有這么好看呀。”
可能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吧,隊長嬸子對鄭慶英關懷備至,一口一個閨女,鄭慶英就像她的親閨女。東北的3月天氣還很寒冷,隊長嬸子摸了摸鄭慶英的被褥有些單薄,怕鄭慶英凍著,她就從家里抱來一床新被子,非要鄭慶英收下不可。盛情難卻,鄭慶英只好勉為其難地收下了隊長嬸子抱來的棉被。
春耕備耕生產開始以后,鄭慶英他們也跟著社員們一起下地干活,由于缺乏勞動經驗,幾名女知青挑糞時左搖右晃,一天下來就壓腫了肩膀。張隊長看她們女生沒力氣也不會挑擔子,就讓她們在場院給社員們往籃子里裝糞,往馬車上裝糞。裝了一天糞,她們的手上都磨起了水泡,隊長嬸子看鄭慶英手上也磨起了水泡,心疼的她直抹眼淚。
等到知青們自己會做飯了,隊長嬸子就不幫知青們做飯了,但她三天兩頭就往隊部大院跑,她總是不放心北京來的這幫孩子。家里有點什么稀罕東西,她都會想著給知青們送來一些。
端午節那天一大早,隊長嬸子端著十幾個煮雞蛋來到了隊部大院,笑著對知青們說:“孩子們,今天是端午節,我給你們煮了雞蛋,一人一個,還熱乎呢。”隊長嬸子給大家分完了雞蛋,趁別人不注意,她從衣兜里掏出兩個煮雞蛋,又偷偷塞給了鄭慶英。鄭慶英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她也只能收下嬸子的心意不敢聲張,畢竟隊長嬸子是偷著塞給她的雞蛋。
之后的日子里,隊長嬸子做了什么好吃的,就拉著鄭慶英去她家吃飯,還常對鄭慶英說:“孩子,嬸子可是真心喜歡你,你可不能跟嬸子見外。”
那年初秋,隊里給知青們蓋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集體戶,知青集體戶離張隊長家很近,隊長嬸子幾乎天天都到知青集體戶來,不是給大家送雞蛋,就是給他們送咸菜,知青們都發自內心地感激隊長嬸子。
圖片來源網絡
日子一天天過去,鄭慶英逐漸適應了農村的生活。她學會了使用各種農具,學會了干各種農活,也能像當地的姑娘們一樣,坐在炕頭納鞋底、繡鞋墊,這些針線活都是隊長嬸子手把手教會的鄭慶英。
在與鄉親們的相處中,知青們都感受到了鄉親們的質樸與善良,也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大家都不像剛來插隊落戶時那樣怨聲載道懼怕勞動了,大家都成了合格的社員。
1974年秋天,新發大隊又得到了兩個招工名額,一個是去公社供銷社當售貨員,一個是去縣副食門市部當售貨員,男知青都發揚了風格,把這難得的招工機會讓給了女生。可令鄭慶英沮喪懊惱的是,因為她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沒能通過政審,錯失了到縣里工作的機會。
好長一段時間,鄭慶英的情緒很低落,隊長嬸子就寬慰她:“孩子,不能進城工作就在咱新發大隊生活,咱這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吃穿不愁,在這生活一輩子都不會挨餓受凍。”
隊長嬸子的關愛令鄭慶英倍感溫暖的同時,令她有些尷尬的問題也漸漸浮現出來。隊長嬸子和張隊長對她有著更深的期待,他們很想讓鄭慶英做他們家的兒媳婦。張隊長雖然很少說話,但每次看鄭慶英的眼神里都透著慈愛與期盼;隊長嬸子則常常在鄭慶英面前念叨著自家兒子的好,言語中滿是贊美和暗示。
鄭慶英心里明白隊長嬸子的心思,她對隊長一家充滿了感激,他們的關愛讓身處異鄉的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張隊長的兒子張紅軍也是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為人踏實誠懇,長相也不錯,還讀過書。鄭慶英的心中卻有著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她不想這么早就在農村戀愛結婚,她渴望有一天能夠進城工作,期望著有一天也能回到學校繼續讀書深造。可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張隊長一家人的這個美意,畢竟他們對自己關愛有加。每次面對隊長嬸子的暗示,鄭慶英只能微笑著岔開話題,心中卻充滿了無奈、糾結和愧疚。
就在鄭慶英為此煩惱不已的時候,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悄然降臨。1977年冬季,國家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個消息在知青群體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鄭慶英得知這個消息后,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她知道,這可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是改變命運的轉折點。可她也知道,自己雖然自學完了高中課程,但還有很多問題沒學明白,想要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并不容易。
有著頑強毅力的鄭慶英沒有退縮,她下定決心要抓住這個機會。白天,她依然像往常一樣參加生產勞動,不耽誤隊里的農活;夜晚,當別人都已進入夢鄉,她卻獨自坐在昏暗的燈光下,認真復習功課。實在弄不明白的問題,她就向一起插隊的知青們請教,或者步行十幾里路到公社中學的高中部,向高中老師尋求幫助。隊長嬸子看鄭慶英如此辛苦,心疼不已,總是默默地做點好吃的,給鄭慶英送到知青集體戶去。
圖片來源網絡
那年12月份,鄭慶英和幾名還沒招工進城的同學一起到縣里參加了高考,幸運的是,鄭慶英的努力沒有白費,全公社就她一名北京知青考上了大學。當她拿到北京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喜悅之余,鄭慶英的心中又充滿了對鄉親們和張隊長一家的不舍。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個鄉親,都讓她倍感親切和溫暖,特別是張隊長一家,給予了她無微不至地關愛和照顧,這份恩情她永遠都會銘記在心,永遠都不會忘記。可一想到隊長嬸子曾經的暗示,她心里就覺得對不住張隊長一家人。
分別的那天,隊長嬸子拉著鄭慶英的手,嗚嗚痛哭起來,她真的舍不得這個乖巧懂事的姑娘離開。哭夠了,隊長嬸子哽咽著說:“慶英,你不知道嬸子有多喜歡你,嬸子一直想著讓你給我做兒媳,可我沒這個福氣……”
聽了隊長嬸子的話,鄭慶英猛然撲在隊長嬸子的懷里,哽咽著說:“媽!不能做您的兒媳,我就做您的閨女……”這一聲“媽”,飽含了她對隊長一家的感激和感恩,也婉言拒絕了隊長嬸子讓她當兒媳婦的這一要求,這不虧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回到北京后,鄭慶英順利地邁進了高校的大門。在大學里,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鄭慶英圓滿完成了學業。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市郊的一所高中任教,成為了一名高中教師,三年后調到政府機關工作。
后來的日子里,鄭慶英依然會時常想起在長嶺縣插隊落戶的那段歲月,那是她青春的記憶,是她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生活經歷。她與張隊長一家的情誼,也一直延續著。每年過年,她都會給隊長一家寄去禮物和問候,退休后她還帶著家人回到第二故鄉,看望了鄉親們和張隊長一家。
圖片來源網絡
曾經的知青歲月雖然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也讓一代人感受到了鄉親們的真誠、善良和溫暖,得到歷練和成長。鄭慶英說,她這一生最難忘的就是在長嶺縣插隊落戶的那段時光,那段知青經歷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筆財富,也是她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段旅程,鄉親們的恩德,她將永遠記在心里。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鄭慶英老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