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前沿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陸峰博士受中國信息報社邀請,給《中國國情國力》雜志2025年第3期撰寫卷首語,全文如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愈演愈烈,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
一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我們加快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產業持續迭代升級的首要引擎,是先進生產力培育的關鍵根基。我們必須錨定戰略定力,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二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我們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是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強支撐。我們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重點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全面徹底擺脫和解決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產業安全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三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我們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動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四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全新確保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重大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力軍。我們要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要建立以企業評價為主導的人才評價、培養、引進、獎勵等扶持政策,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堅持不唯職務、不唯職稱、不唯論文,不論輩分,海納百川,廣納人才。持續完善多層次、相互補充的資本市場,大力發展私募基金、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滿足不同成長期企業融資需求。優化產業監管政策,對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和對中小企業實施包容普惠的監管政策。
五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我們完善人才培育體制機制。推進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創新教育轉變,改革考試和升級選拔方式,暢通專才升學通道。加大教科書更新力度,推進各級各類教科書與時俱進,讓課堂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推進跨學科融合,打破學科藩籬,調整學科設置,打造復合課程、跨學科體系 。推進教育機構教師、科研機構研究員和科技企業工程師定期輪崗執業。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居于世界前列的創新能力、科技實力和產業體系,全面支撐國家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整體躍升,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堅強保障。
本文作者:北京前沿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研究院 院長 陸峰博士
本人發表在《中國國情國力》雜志2025年第3期卷首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