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這句話呢,出自《韓非子·喻老》,意思是說:再大的堤壩也可能因為一只螞蟻打的洞而崩塌,再堅固的房屋也可能因為一縷煙從縫隙鉆入而被燒毀。 不得不說,有些文字,用來形容眼下發生的一件事,簡直再貼切不過了。
最近,胖胖刷到這么一條新聞,據《都市現場》和《新晚報》的報道:
5月4日,在安徽某小區的一棟居民樓內,在公共視頻拍下的畫面顯示,一位紅衣大媽端著一盆滿滿的水走進電梯,卻并沒有選擇乘坐,而是直接將整盆水倒入了電梯縫隙之中。
倒完水之后,她看到地上還有些水漬,又彎下腰將水往電梯縫隙里推,最后還面帶滿意的笑容離開。
而后,電梯顯示屏立即熄滅,電梯門也無法正常關閉,電梯系統顯然遭到了嚴重破壞。
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這種行為對公共安全、對他人生命造成的威脅,都是無法原諒的。
她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有多危險? 但我們看視頻里她的行為,其實很有步驟: 端水、倒水、清理水漬、試圖關閉電梯門……
你說她是“糊涂”,可她小心翼翼地掃水、關門,顯然不是隨便亂倒水。 你說她是“無知”,那她又為何在做完一系列操作之后滿意地微笑? 這其實就不是無知,這是惡意。 是什么樣的土壤滋養出這樣的心態?為什么社會上會存在這樣的人?
其實這事呢,擊中了公共生活中的一個痛點:
公共設施的“無主心態”,不受重視。
但實際上,公共設施最終服務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任何一個人的破壞行為,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每一個業主、每一個人頭上。
電梯一壞,整棟樓的居民都受影響。老人、小孩、孕婦、抱娃的父母等等。
所以呢,這種“我開心就好”成為一種不計后果的表達方式,本質上就是把公共責任感給掏空,把“自由”變成了“隨心所欲”。
其實吧,我們從不怕惡,我們怕的是那種“帶著心思的惡”。
這位大媽不是不小心潑灑了水,而是細致入微地將水推到電梯縫隙里,試圖“處理現場”,這已經不是“我不知道電梯怕水”的層面,而是“我要讓人找不到我干的證據”。
她知道這是壞事,所以她掩蓋;她知道別人會追責,所以她假裝“無事發生”;她最后那一抹笑容,幾乎像是完成了一次精致的破壞行為之后,對自己小聰明的一次贊許。
這才是真正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惡的表面是可笑的行為,惡的內核卻是極深的冷漠。 我們也必須正視另一個現實:為什么是老人? 為什么很多公共場所的破壞者、鬧事者,是中老年群體?
這里當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從社會觀察來看,有些問題確實是一個頻繁出現的現象。 中老年人群體長期處于“被服務者”的社會定位——被公交讓座、被家庭照顧、被社會“關懷”。 但其中一部分人卻在潛移默化中失去了“責任感”:
當我一直被照顧,我是不是可以“隨心所欲”?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倒水大媽,但倒水大媽確實代表了一種趨勢:
當一個群體在結構性資源中獲得了過度縱容,卻缺乏相應的責任感時,他們就會在公共領域表現出極其任性乃至有害的行為。
所以這里呢,需要清晰的道德表達:
這種行為不是“糊涂”,不是“年紀大”,而是惡,是不負責任,是對社會基本規則的踐踏。 需要喚醒每一個人公共意識的是:不是只有“我的房子”“我的車”“我自己的東西”才值得珍惜,“大家的電梯”也該被看作是“我的生活一部分”。
人們常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有些人活成了反面教材;
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敬老,而是在逼我們學會辨別——誰值得尊敬,誰不配為人。
有人說她是“可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有人說她“年紀大了”,可良知和責任感,從來不分年齡。
不是不懂電梯怕水,她是懂得剛剛好才讓人不敢相信:一個成年人,竟能在陽光下干出這樣齷齪的事,還露出一副“做完壞事的小得意”。
這不是糊涂,這是故意。
“老人不懂”不能當做遮羞布。
一個社會如果連最基本的是非善惡都搞不清,那最終受傷的只會是守規矩的多數。
我們不是怕老,而是怕壞;不是怕沖動,而是怕那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惡意,還帶著“我吃定你們不敢怎樣”的傲慢。
最后,胖胖想到一句話,“一件壞事,如果做得天衣無縫,那它就不再是愚蠢,而是深思熟慮的惡。”
你笑的,不是別人倒霉,是自己早晚要還的那一筆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