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在連退兩步后,對中國亮出了貿易攤牌的底牌。他放話說,中美之間是可以談成協議的,但前提是中國得硬氣點,別像越南那樣隨便就服軟。
這事兒一出,全球經濟圈都炸了鍋,大家都在猜,這場博弈到底會怎么收場?特朗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中國又會怎么接招?
1946年6月14日,唐納德·特朗普出生在紐約皇后區,家里算得上是有錢人。他父親是搞房地產的,給他攢了不少家底。特朗普從小就不是省油的燈,13歲那年因為太皮,被送去軍事學校管教了一番。
結果這反而讓他練出了一身硬骨頭和領導勁兒。后來他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學的是經濟學,1968年畢業后就一頭扎進了家族生意。
1971年,他正式接手父親的公司,把名字改成了特朗普集團,開始在曼哈頓搞高端地產。特朗普大廈、特朗普國際酒店這些名號,都是他那時候折騰出來的。
不過,他這人做事風格大開大合,錢賺得多,虧得也不少。90年代到2000年代,他的公司破產重組了六次,尤其是賭場和酒店項目,差點沒把他拖垮。
2004年到2015年,特朗普主持了個真人秀叫《學徒》,收視率爆棚,把他塑造成了億萬富翁的代名詞。他還寫過書,最出名的《交易的藝術》1987年就出了,里面全是他的生意經和談判招數。這家伙靠著高調和爭議,一步步把自己捧成了美國公眾眼里的“大人物”。
2015年,他宣布競選總統,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靠著一張嘴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風格,硬是干掉了共和黨里的對手,最后在2016年贏了希拉里,當上了美國第45任總統。這可是個歷史性事件,因為他是第一個沒什么政府或軍隊背景的總統。
2017到2021年當總統那幾年,他干了不少大事:減稅、放松管制、收緊移民,還跟中國打起了貿易戰。2018年,他對中國3800億美金的貨加了關稅,想逼中國讓步,結果搞得全球供應鏈都跟著抖了三抖。
2020年,他輸給了拜登,灰溜溜下了臺,還不服氣地鬧了一陣。不過這人韌性強,2024年卷土重來,又靠“美國優先”的老一套,打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卡瑪拉·哈里斯,當上了第47任總統,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干了兩屆還不連著干的總統。2025年1月20日,他二度上臺,立馬把矛頭對準了貿易逆差,尤其是中國。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扔出了個大炸彈。他宣布,從4月5號起,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加10%的關稅,4月9號起,對中國和越南這種貿易順差大的國家再加更狠的對等關稅。這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立馬就慌了,道瓊斯指數當天就跌了500點,亞洲和歐洲的市場也跟著晃蕩。
4月5號,10%的關稅正式開征。美國超市里,中國產的電子產品、衣服、玩具,價格蹭蹭往上漲。美國企業界不樂意了,美國商會趕緊發聲明,說這關稅會搞亂供應鏈,還可能丟飯碗。
4月9號,特朗普變本加厲,對中國商品加了145%的關稅,對越南加了46%,這在美國對外貿易史上都算得上頂格操作了。當天晚上,中國商務部就宣布,對美國農產品、汽車、化工品加報復性關稅,還卡住了稀土出口。這稀土可是高科技產業的大動脈,美國的半導體和航空企業一下子就懵了。
4月6號,越南副總理跑去見美國大使,遞了封信,說愿意把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到零,還答應多買美國飛機和農產品,就求特朗普晚45天動手。可美國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直接潑冷水,說這條件不夠,沒得談。
到了4月9號,特朗普在新聞發布會上放話:“中國和越南得為不公平貿易付出代價。中美能談成協議,但中國不是越南,不會隨便低頭。”他還自信滿滿地說,中國肯定會來談。
結果4月10號,道瓊斯指數暴跌1014點,創了好幾年最大單日跌幅。4月11號,特朗普一看勢頭不對,趕緊調整策略,說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的關稅先凍結90天,但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04%提到125%。這一招讓全球市場喘了口氣,標普500指數當天漲了9.5%,日本的日經指數也蹦了快9%。不過,中美之間的火藥味兒是越來越濃了。
4月12號,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撂下話:“中國歡迎平等對話,但絕不吃強買強賣這一套。”他們加快了內需市場的步伐,鼓勵企業多賣給國內消費者。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政府推了一堆政策,減稅、發補貼、修基建,北京街頭的商場里人擠人,國產電子產品和衣服賣得火爆。數據說,上半年內需市場吸掉了80%的出口產能,經濟增速穩在6.5%,比美國的2.8%高出一大截。
中國還加碼科技研發。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這些領域,投入跟不要錢似的。上海有家公司搞出了5納米的國產芯片,算是給美國的高科技掐脖子政策來了個硬回擊。領導人這邊也表態了,說要走自主發展的路子,不指望別人給好臉色。
越南就沒這么硬氣了。46%的關稅直接砸懵了他們的出口經濟,2025年增長預期從8%掉到5%。河內街頭的服裝廠開始裁員,工人急得走上街頭鬧。胡志明市的股市跌了7%,創了二十年最慘紀錄。越南領導人想跟美國談,可美國胃口越來越大,妥協換不來喘息,只能硬著頭皮撐著。
特朗普挑起貿易戰,不僅激怒了中國,也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歐盟率先出手,對美國鋼鋁加征關稅進行報復,瞄準了摩托車、威士忌、牛仔褲等標志性美國產品。法國公開呼吁減少對美投資,德國車企則加速布局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以分散風險。
日本和韓國雖然態度謹慎,但也在多邊場合表達了對美國保護主義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多次發出警告,指出若中美沖突持續升級,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動搖國際市場信心。
美國國內也怨聲載道。關稅推高了超市商品價格,農民因農產品出口受阻叫苦不迭,制造業企業則在供應鏈斷裂中苦撐成本上升。艾奧瓦州的農民公開表達不滿,一些企業巨頭如波音等也面臨股價壓力。盡管特朗普在集會上仍強硬喊話,聲稱貿易戰是必要之舉,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直言,貿易逆差的根本在于美國自身的結構問題,靠加稅硬來,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一波三折,雖然一度簽署了第一階段協議,但圍繞結構性改革、技術轉讓、市場準入等深層問題,始終難以達成一致。關稅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全球供應鏈頻繁調整,投資者信心受挫,世界經濟復蘇舉步維艱。中美關系已從簡單的經貿摩擦,演變為更深層次、長期性的戰略競爭。
中國則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依靠內需市場和科技創新穩定經濟基本盤,同時加快與更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推動全球化合作。在全球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保持領先地位,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上升。
美國一些政客妄想重演對付日本、越南的老路,用貿易戰拖垮中國,但現實早已不同。中國是世界最大制造國和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廣闊的內需潛力。想用關稅和科技封鎖壓倒中國,既不現實,也付不起代價。中美經濟相互依存,硬脫鉤意味著兩敗俱傷。
事實一次次證明,誰能贏得未來,不靠威脅與施壓,而是看誰擁有更強的綜合國力、更穩的社會韌性、更廣泛的國際支持。在這一場持久而復雜的博弈中,中國將穩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