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習慣無關痛癢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走向必然的漸行漸遠。
“和睦相處一家親,四世同堂享天倫”的美好大家庭生活,是很多人的希冀和愿望。
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真正生活在這樣的大家庭后卻會發現,等待你的,將是無休無止的矛盾和紛繁復雜的人事。
中國人都講究團圓,但天天團圓,卻未必是好事。
經歷過繁復糾葛,面對過矛盾沖突后才明白,父母和子女,并不是“一家人”。
01
父母和子女,終將漸行漸遠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走向別離是逃不開的人生宿命。
不僅是人,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如此。
當老鷹認為雛鷹的羽翼豐滿了,就會把懸崖上的巢穴打翻,迫使雛鷹不得不學著起飛。
就算有的雛鷹飛不起來,摔倒了,老鷹也不會回頭。
還有一種叫清道的甲蟲,生育小甲蟲時,會修建一個巢穴存儲食物。
四個月過后,培育子女的任務一旦完成,甲蟲父母就會離去。
而小甲蟲們沒有了食物,就只能自己爬出去覓食。
這是自然界生物繁衍的規律,也是人類社會同樣要遵循的法則。
武志紅老師曾在書中寫道:
“從降生到嬰兒1歲,這個時候的母親對他有求必應,讓他覺得和母親依然是一體的、共同步反應的。
一歲之后學會走路,對母親的依賴就會逐漸減少,開始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兩三歲左右孩子開始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要自主去做很多事。
孩子上學之后,更是遠離了父母的范圍,開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孩子的成長,就是帶著父母的愛,慢慢和父母告別的過程。”
生而為人,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逐漸獨立的大人,我們不得不面對分離帶來的焦慮和心理上的沖突,不得不學會處理身份認同的困惑和角色轉換的挑戰。
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路上,都要上的必修課。
龍應臺在《目送》中,這樣記錄兒子第一天上學的場景。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哪怕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也不會指向永恒,而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在不斷的目送里,彼此漸行漸遠。
人生,就是如此,相遇總是猝不及防,離別都是蓄謀已久。
我們要習慣無關痛癢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走向必然的漸行漸遠。
02
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聽過這樣一句俗語:
“人留三天討嫌,魚放三天發臭。”
話雖糙,但理不糙,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父母子女也概莫能外。
距離產生美,這是對人性的順從,也是對親情的守護。
中國人把孩子結婚叫做成家,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孩子結婚了,和父母就是兩個家庭了,子女的家庭,跟父母的家庭,已然成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利益體。
而身處小家庭的夫妻,要想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就要把夫妻關系和小家庭的事放在第一位。
就像《小巷人家》里的莊超英,和妻子黃玲結婚多年,還把一大半工資交給完全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父母。
只留下黃玲微薄的工資養育孩子,維持家庭開支。
莊超英不僅在錢的事上愚孝,而且當父母多次提出把弟弟妹妹家的孩子塞到本就已很窘迫的莊超英家養時,他還是選擇同意父母的意見。
莊母崴了腳,硬擠到莊超英家讓黃玲照顧,結果,不僅白天睡覺半夜咳痰,吵得孩子們無法休息,還非得拉著放學本要做作業的孫子聊天解悶。
很多幾代人一起同居,看似和睦美滿的大家庭,實則因為思維認知、教育理念、婆媳矛盾、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差異矛盾不斷,家庭成員都生活在煎熬之中。
聽過這樣一句話:
“與其在干涸的池塘里相濡以沫,不如在廣闊的江湖里相忘。”
其實,互相尊重,保持距離,既時時牽掛,又各自分開,才是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正確之道。
03
最好的關系,是彼此牽掛、各自安好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邁克爾·戴蒙德,曾深入探討了“分離個體化”理論。
他從幼兒期到成人期,深入剖析了人一生中必須面對的6次分離。
包括父母離世、青春期家庭分化、成年后的追求、中年責任交替、老年適應等等。
他指出,雖然從依賴父母到逐漸獨立,從認同父母的價值觀到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多次的心理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才讓他最終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真正的人。
一個人,從母體中的胚胎,最終變成一個完全獨立,有著高度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的成人,一定要面對許多次的心理分離和價值重塑。
但正是這些一次次的分離和重塑,才會讓他逐漸成長,逐漸脫離父母的庇護,變得內核強大、心性遼闊。
思想家歌德曾說過:
“我們雖然可以依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成長,借助兄弟和朋友的幫助,通過愛人獲得幸福,但歸根結底,人類還是要依靠自己。”
人生,就是這樣,我們從孩童,變成了父母,父母也從照顧我們的人,變成了需要我們照顧的人。
所謂成長,就是我們和父母交換身份的過程。
所謂親情,也只不過是一場愛的輪回。
有矛盾糾葛,有利益沖突,但逃不掉的,卻是一輩子的情感牽絆。
父母和子女最好的相處方式,莫過于在尊重差異中尋找共識,在獨立自主中牢記親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