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最后的耍猴人》,作者馬宏杰的經歷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為了真實地記錄“江湖耍猴人”這個群體,他跟著耍猴人老楊扒火車、睡橋洞。
被山洞的倒抽風抽干身上的熱氣,每天吃白水煮面條,在各路人馬的呼來喝去中夾縫求生……
一路走遍艱辛,才寫下了這本精彩的紀實類書籍。
他還曾跟著湖北的大齡青年劉祥武去寧夏固原“買妻”;去河南跟著采藥為生的于青發,在黃河兩岸的大山攀援絕壁去采藥……
當時看這本書時,女兒也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便好奇地試探著問她:“這樣走遍世界的人生,是不是很傳奇又很有趣?”
女兒思考了一會后說:“是挺讓人向往的,但我還是更喜歡安穩地呆在熟悉的地方。”
她的話讓我很意外,十幾歲的孩子,應該正是對“看一看世界”很向往的階段,不曾想,她的回答居然是更喜歡宅在家。
不過倒也讓我想起了心理學博士沙法莉·薩巴瑞曾說過的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他本來的自我,他們會基于這種自我,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父母唯一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自我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
說到底,喜歡“出去浪”還是“宅在家”,都不過是孩子命定的宿緣罷了。
沒有孰優孰劣,有的,只是人生的不同走向……
一說起“愛出去玩”的孩子,很多父母腦海中下意識會蹦出幾個標簽:
對大腦發育、視力發育、身心健康發育好;活潑、外向、積極……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外,那些經常有機會出去浪的孩子,還有三個隱藏的副本好處:
1.可以獲取很多“模糊和意外”的知識信息
學者莎倫·海斯曾提出,“密集母職”(這里不單指母親)正在用全方位侵入的方式消耗著孩子和他的養育者。
這種現象在很多中式家庭中也非常普遍。
尤其是隨著社會、學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和父母對成功認知的局限性。
很多中式家庭中的孩子,因為時間、精力被過度控制,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基本只能來源于家庭、書本、題海。
這就會讓這些孩子很容易進入“信息繭房”。
豐富的環境,才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土壤。
經常“出去玩”的孩子,會面對更多模糊和意外的信息。
比如天氣突然的變化,陌生玩伴的加入,計劃的意外轉變……
這些模糊的、不確定的意外因素,會在某個層面上,對孩子成長中的大腦進行多重刺激。
有研究認為,每周戶外活動時間超過5小時的孩子,大腦會更活躍。
說白了,當孩子脫離了“宅在家”的預設路線,大腦的活力就會更容易在被刺激后激活。
2.更容易獲得“弱關系”建設能力
作家陳丹青曾感慨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好的長輩。
他說自己小的時候,路口巷子坐著的老頭,小賣部的大娘,都會教給他一些生活的道理。
但現在的孩子,社交圈太窄,每天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遇到的除了熟人就是熟人,很難有一個“不那么熟”的人,去教給他們一些學習以外的知識。
在社交中有兩個詞,一個是“強關系”;一個是“弱關系”。
每天都能見到的父母,一個小區里熟悉的玩伴,這些都是孩子社交中的“強關系”;
游樂場遇到的陌生小朋友,興趣班的同學,小區的清潔工阿姨,這些都是孩子社交中的“弱關系”。
兩種關系在孩子的社交成長中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弱關系”的培養,會讓孩子能在“戶外混齡社交圈”中,也就是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去發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認知。
3.能在真實的生活中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張雪峰曾在直播間建議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父母,一定要在假期帶孩子去大城市轉轉。
他認為相比較而言,大城市的孩子因為環境和資源的原因,思維和見識會相對更開闊。
所以如果父母給孩子的環境和資源有限,那就盡可能多帶孩子去那些環境和資源更高、更廣的地方去看一看,開拓孩子的眼界,讓他們看到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格局,是用目光的距離撐起來的。
孩子目之所及有多遠,未來人生的可能性就會有多大。
書本只能給孩子知識和想象,但真實的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才能讓孩子等在觸摸真實的生活后,更真實地成長。
一個豐富的人,一定有著一個豐富的童年。
說白了,“愛出去玩”的孩子,是通過見識世界來認識自己。
很久前看過世界冠軍楊威分享的一個視頻。
他說自己曾用5年時間,帶著家里的孩子們“世界那么大,我們一起去看看。”
出發前,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帶著孩子行萬里路的方式,肯定會讓他們收獲頗多,成長迅速。
可孩子們卻不是這樣想的。
爸爸想著讓他們看世界,孩子的關注點卻是:不用寫作業了,不用看書了,可以放肆去玩了,我們終于解放了。
每到一個地方,楊威眼巴巴地給孩子們講當地的風土人情,孩子們卻在找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
幾趟旅行下來,累壞了大人,放飛了孩子,目的沒達到,孩子們的抱怨卻一點都不少。
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出去玩”,都能收獲到想要的結果。
有時候反倒是“宅在家”,孩子們的收獲反而會更多。
就像楊威,當他終于放棄帶孩子去外面浪一浪的心,把孩子拽去了他和妻子最熟悉的“家”——他們當初的訓練場。
沒想到那些在外人眼里冷冰冰的體育設施,竟然反而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和熱情。
看著孩子們認真研究著單雙杠,在蹦床上打鬧著跑來跑去,他和妻子第一次覺得無比欣慰。
你看,“出去玩”的好處不少,但“宅在家”的優勢也不差。
比如這三點:
1.更容易獲取“精準知識庫”
有人總結過很多高考狀元的學習習慣,其中一條就是大量的閱讀量。
很顯然,這些大量的閱讀量,需要大量“宅”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果說“出去玩”是為了見更大的世界,那“宅在家”就是為這段見世界的路,提前儲備好更多的知識。
或者說,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時,“宅在家”去閱讀、去觀看紀錄片……也是一種見世界的方式。
而且相比于外面世界的不確定性,“宅在家”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去精準選擇更需要的知識去吸收。
2.有更多“無用”的時間
《人民日報》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在學習和生活節奏極快的當下,很多孩子經常被動陷入“功利性旅游”“功利性閱讀”……中。
但成長不是一部精準的時鐘。
多一些時間、空間的留白,孩子才會有更多對自己的掌控力,才能激發出他們探索自我的能力,內驅力也能被喚醒。
3.可以行“自我認知的”萬里路
繪本《我喜歡自己》的主角小豬,很少出門,最好的朋友是她自己。
她每天的日常,就是和自己做各種好玩的事。
早上起床,她會對著鏡子給自己加油打氣:“嗨,你今天看起來棒極了!”
她喜歡自己略微卷起的尾巴,喜歡自己圓滾滾的小肚子。
心情不好時,她會給自己一遍遍打氣,會鼓勵自己不要放棄嘗試。
她覺得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就是愛自己、做自己。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會出現那么多無意義感的現象?本質上是因為這些孩子很少用心養護和愛護過自己。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見世界固然重要,但見自己才是一切的開始。
喜歡“宅在家”的孩子,也許步伐會慢一點,但他們也在通過自己去認識世界,這未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圓滿。
寫到這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
“人生不求太滿,小滿即是圓滿。”
“出去玩”還是“宅在家”,不是什么二極管的問題,對應某個階段,某個需求,做出某個選擇,怎么選,都很好。
孩子遵從他們的選擇,而父母最好的支持,是一半,一半:
1.一半規則,一半放手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指出,6歲前,要給孩子立好規矩。
孩子因為認知和身心發育的局限,在做很多選擇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太多。
如果你要是讓他“出去玩”,他可能玩到不吃不喝,等天黑透都不愿意回家,或者你要是讓他“宅在家”,他可能會一頭栽進手機或電視,一刻鐘都不離眼。
適度的規則,恰當的底線,才能談自由地放手。
而且你會發現,越是底線和規則清晰的養育環境,孩子越能感受到父母的民主,越能更好地約束自己。
2. 一半尊重,一半引導
后臺有一位媽媽求助,說她兒子一開始因為犯懶,偶爾說不想上學。
她心疼兒子,就經常找借口幫兒子請假。
也許是嘗到了在家躺平,有媽媽包攬一切的甜頭,她兒子越來越不愿意去學校,直到發展到被老師建議退學,她才后悔不已。
很認同一個觀點:別太“尊重”你的孩子。
過度的尊重,是把愛的姿態放得太低。
包容不代表放縱,一棵樹從種子到長大,不僅需要陽光雨露,也需要園丁耐心的“修剪”。
3.一半允許,一半接納
一位清華學爸分享過一個有趣的觀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一體兩面的。
勇敢的孩子,必然有急躁的一面;細膩的孩子,同樣有糾結的一面;穩定的孩子,必然安于平淡;溫柔的孩子,必然喜歡依戀……。
愛的頂級心態,是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所有面相。
允許孩子喜歡“出去玩”,接納孩子常愛“宅在家”,不需要強制改變他們的喜好,也不需要把孩子的天性一定加上某些好或不好的標簽。
愛,就是接受一切,讓一切都成為最好的安排。
最后想說:
孩子的成長,說到底,是一場“私人定制”。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成長和養育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孩子最好的成長,一定是根植于真正的自我。
沒有誰,比我們當父母的,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在用讓自己舒適的方式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我們就只需陪伴在一旁,做好他們永遠的后盾和港灣。
與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