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之,本名李中(學號413),1945年參加地下革命工作改今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23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蘇無錫。1945年畢業大學經濟系。1946年11月至1952年,任延安、北京新華通訊社國際部編輯。1952年初至1958年初,任新華通訊社國際部副主任。1952年至1953年3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赴東歐六國考察文化教育事業。1953年,朝鮮板門店朝中美政府級談判代表顧問。1954年,任中國出席亞非會議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的秘書。……1979年2月任鄧小平美訪問時的顧問。1981年到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1985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4年1月,任zzy訪美時的特別助理1988年3月起任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96年退休。
在建國門家中
我1940年高中畢業后,所以報考經濟系是出于一個大大的誤會。因為從小對歷史讀得較多。在初二讀了艾思奇的《哲學講話》(后來改為《大眾哲學》),自以為對馬克思主義有興趣;在高中時讀了一遍《資治通鑒》,自以為對歷史有了興趣。綜合兩者,想要研究物史觀,自很對經濟學毫無所知,所以決心上大學讀經濟,其實滿不是那回事。上燕大也有點“無可奈何”只是因為1940年春,我得了相當重的肺癆,考大學時還咯血不止,聽人勸說,把當時的燕大,看成是全國最理想的易地療養肺病圣地。雖然考上了,不得不休學一年養病,而且還不得不在上海先住了半年醫院。到1941年8月下旬才北上入學。當時心情十分愉快不料才100天,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被日軍封門解散,又回到上海,在圣約輸學借讀兩期(每期四個月)后,于1942年底到成都復學。
出了學校的大門,就再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與研究了。我從來不是一個學者,最后十幾年的職業,實際上只是一個學官,在社會科學院同類干部中只有我一個是沒有任何職稱的,既不是研究員,也不是副研究員,甚至不是助理研究員。不是因為受到歧視,而是我自覺不配,從來不敢申請。1988年,國務院對全國1000名各科學者頒發的“對國家特殊貢獻”獎,也沒有敢領受。因此雖然混跡于學術界,只能算一個白丁。
2002年與王學泰、王毅游南京明孝陵
我還是一個膽小鬼。80年代,我雖然也在若干全國性的學會當領導,出席各種學術會議,高談閱論,但是并不敢寫什么文章,原因只是因為心有余悸,怕讓人抓住把柄。90年代開始,有時也敢寫點文章了,然而瞻前顧后,不敢盡辭,而且一年頂多也不過一兩篇到五六篇。因此至今還沒有出過一本文集,雖然倒也時時為別人的文集寫序。現在的計劃是:到80歲的時候,寫一篇《八十自述》,再把近年來的文章編一個集子,也算是活了一輩子的紀念。我雖然歷來主張學有宗旨”,但是因為自己學無專長,寫作范圍十分散漫,不成體系。只有一個大體上的中心,即總是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呼號。這是來源于在中學時代受康德的一句話的影響:以提高人的地位為平生志愿。但是能不能活到八十歲(我今年是七十六歲)還成問題,這個計劃也只是計劃而已。
我夫人張秀敏是燕大西語系學生(學號W40002),山東濟寧人,長我三歲,人大學也比我早一年,但畢業則比我晚半年。1946年初,由我介紹到張家口解放區,彼此并不知情。同時調處人新華社后,結婚至今。她一直在對外新聞編輯部工作。近50年工作絕無變動,直做新華社新聞部的英文編輯工作。1987年退休。育有二子二女。她出生三個月即離開山東,以后一直在天津、北京學習生活,但一生鄉音不改,就這一點說,可能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