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去哪玩?可以到天文館來一場充滿科技感的星際穿越。在上海天文館,不僅能學到各種天文知識,更能感受到宇宙級的浪漫。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科技和旅游相結合能夠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這些科幻般的場景,來自上海天文館。今天科普達人——旭崠老師和我一起體驗一下上海天文館。旭崠老師其實是一位在電臺工作的主持人,也是一個科普達人,他還有自己的一個播客,現在有100多萬的粉絲在聽著他講天文的故事。
上海天文館建筑設計靈感來自天體的引力軌道,設計師借用三體力學中天體運動的復雜軌跡,將整個建筑打造成一條流動的太空帶狀結構,建筑本身就像一顆在宇宙中運行的星體。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第一個展廳名叫家園。抬頭可以看到繁星點點,這背后有很多設計,因為想要最大可能模擬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星星的亮度其實是不一樣的,仔細去看會發現,它不僅有亮度上的區別,還有顏色上的差異。
星球觸手可及 領略地球40億年光景
地球、月亮、太陽,還有我們的兄弟行星,這里能距離它們如此近,觸手可及,還能順帶合個影。很多觀眾走到這里都會伸出雙臂,擁抱太陽。
在這個不大,卻容納了我們太陽系的家園內,可以用幾分鐘時間,領略地球40億年的光景,從火山熔巖遍地,到碧海、藍天與森林。還可以從太陽系以外的維度,去凝視太陽,原來在宇宙中,它也是只是普通恒星中的一顆。
家園展廳的浪漫不只是仰望宇宙的浩瀚,還能感受一場土衛六的甲烷雨,親手觸摸一下來自地外行星的殘骸——隕石。此外,那些鑲嵌在石頭中的寶石,似乎在訴說著另一個星球的美好故事。
開啟星際穿越 感受宇宙演化史
離開家園展廳,我們進入了宇宙,開啟了一場星際穿越。每個穿過星際長廊的人都會留下自己與它交互的影子。走過星際隧道,等待我們的卻是一片寂靜的黑暗。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我們現在會經過一段什么都沒有的空間,其實它也暗含了是宇宙剛誕生的最初一段時間,甚至都不具備能把我們照亮的物理條件,所以這里有一段純黑的過程。在這會面對一段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在告訴我們,現在可以自信地說宇宙是誕生于一場大爆炸,就是因為有非常完整的觀測數據。站在現在這個時刻,也可以去回望宇宙誕生的那場大爆炸的余暉。
宇宙展區有一個神奇的日歷,在這里,12個月濃縮代表了宇宙誕生130多億年的歷程。而我們人類,出現的歷史僅僅是宇宙長河中的一點。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其實是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鐘,我們才可以去討論人類文明的事情。
在宇宙展廳,線條大多是扭曲的,尤其是越靠近這個黑洞的洞口,空間的變形越大。而在進入黑洞前打個卡,也成了很多游客的必選項。跳進黑洞會發生什么呢?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她馬上要被黑洞吸進去了,不是直直的,是被拉成面條吸進去的。進入到黑洞,到一個特定的距離之后,就沒有任何物質或者速度可以逃逸黑洞捕捉的范圍了。
還好這次體驗的只是個互動演示,離開黑洞,我們在宇宙展廳看到了一整面墻的互動裝置,竟然是化學元素周期表。撥動時間的閥門,可以看到宇宙不同的歷史時期,物質世界發生了什么。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我們身體的組成部分,鈣、鐵等都是一次又一次恒星的誕生到消亡的過程中,向外界釋放出的大量的元素,所以我一直說我們都是星星的孩子,物理意義上的。
探索宇宙星辰 記錄中國人奔向太空步伐
我們來自于星星,我們生活在地球,但我們從沒有停止探索宇宙星辰的步伐,在最后一個名為征程的展廳,我們看到了古今中外的天文學家不斷探索的腳步,而作為這個展覽最重要的內容,則是中國人,奔向太空的步伐。
在這里,我們可以用嫦娥衛星的視角看地球,可以登上天和號核心艙,體驗一把航天員的感受,也可以站在外太空的視角回望地球——我們最美的家園。
上海新聞廣播科普主持人 旭崠:每一次看到這顆星球的時候,我覺得作為地球上的一分子,首先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有著命運的共同體,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是需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總臺記者 張春玲 竇筠韻 王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