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古代屬于中國?”韓國人能干嗎?
還別說,這話甚至出自一名韓國學者的口中。
他是誰?為何會拋出“韓國古代屬于中國”觀點呢?他的觀點到底有沒有依據?
“五千年文明”被質疑
每個國家都不乏有一些歷史研究者,但韓國學者金在吉的觀點,卻讓兩國人都跟著“坐不住”。
金在吉稱:中國五千年歷史存疑,并且韓國古代屬于中國。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金在吉的觀點認為,國際學術界一般以文字、城市以及青銅器等作為文明起源的標準認定,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
而夏朝的存在尚未得到國際公認色考古證據支持,所以如果從商朝開始算起來,那么大約只有3600年左右,這與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嚴重不符。
其實,金在吉從文字上溯源中國的文明起始雖然有一定的依據,但是他卻忽略了中國考古學的進展,像是二里頭遺址就被認為是夏朝的都城。
而良渚文化距今已經有5300年的歷史,這一文化是直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這些考古發現都為中國的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雖然到現在為止,夏朝的確切文字還未被發現,但是考古發現已經可以證明,早在商朝之前,中國就已經存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和文化體系。
而在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對黃帝的記載,加上夏、商、周三代的推算,都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并且自始至終“五千年文明”只是一種文化象征,并不是嚴格的數學計算。
就像古埃及、兩河流域文明一樣,早期歷史的斷代時常依賴考古和文獻相結合的方式,而絕非精確的年表。
簡單來說,金在吉的質疑恰恰忽視了歷史研究的復雜性。
其實,金在吉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是有私心的,因為他的另一個爆炸性的觀點就是“韓國古代屬于中國”。
金在吉認為,中國《史記》《漢書》等古籍中記載的“朝鮮”,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政權與中國王朝有藩屬關系。
但如果幾者有關聯,那么韓國的“獨立自主歷史”算什么?
更令人議論紛紛的是,他這一觀點也一下子戳中了中韓歷史爭議的敏感點——高句麗問題。
高句麗始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是歷史中第一個橫跨中朝韓三國的古國,在中國史書中被定義為邊疆政權。
不過,韓國則將其視為本國歷史的重要部分。
金在吉觀點在于,高句麗曾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甚至在被唐朝滅國后,部分的領土并入到了中原,所以可以認定“韓國古代曾經屬于中國”。
但是金在吉忽略了一點:古代東亞的國際關系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體系,而是“朝貢體系”為核心的松散宗藩關系。
高句麗、新羅、百濟等政權雖然曾向中國王朝稱臣納貢,但是在政治和文化上仍保持著高度自治。
而其他韓國學界也一直認為,這些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的組成部分,并不是中國的直接領土。
像是韓國網友說的“蒙古統治過中國,難道中國屬于蒙古?”顯然金在吉的觀點遭到了自己國人的“炮轟”。
而中國網友也認為,歷史問題終究復雜,單方面下結論或是過度解讀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比起韓國之前是否屬于中國,眼下更重要的是,韓國能不能停止“偷文化”的行為?
韓國必須正視自身文化
從“端午節申遺”到“泡菜起源之爭”,中韓網民在文化歸屬上屢屢爆發口水戰。
金在吉的言論雖然爭議巨大,但也正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中韓在歷史上確實有著糾纏不清的關系。
比如,儒家文化、節日習俗、中醫等等,兩國共享太多的相似之處可文化的傳播本就是雙向的,就像韓國堅持泡菜是韓國的,但是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也有非常悠久的泡菜傳統。
韓國申請的“端午祭”,在中國有著更早的歷史。
金在吉的觀點或許正是想要強調,既然歷史分不開,那不如承認彼此的影響。
不過,民族情緒往往讓歷史討論變的敏感,韓國擔心被中國吞并歷史,中國則是反感韓國搶文化,甚至一些我國文化已經被韓國在聯合國申遺,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容忍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積淀有考古與文獻支撐,而韓國的文化也有著其獨特性,未來的歷史研究應該更開放,既承認共同淵源,也尊重各自的發展軌跡。
歷史應該是溝通的橋梁,而非對立的武器。
若韓國繼續“偷文化”,哪天被挖出來真的屬于我國古代王朝的一部分就徹底老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