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雜志評選出了四月最佳科學圖片,西湖大學研究成果,成功入選,登上Nature網頁頭條。
冰墨。這只水熊蟲展示著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紋身",在顯微圖像中呈現為高亮圓點。西湖大學工學院仇旻教授課題組和光電研究院趙鼎研究員提出冰光刻技術,該技術用冰作為“電子光刻膠”,首先在隱生水熊蟲表面均勻沉積納米冰膜,隨后通過電子束曝光將特定區域的冰膜轉化為常溫穩定的碳質結構,圖案尺寸可以小至 72 nm。在適宜復蘇條件下,帶有這種“碳質紋身”的水熊蟲能夠成功恢復生命活動。實驗表明,該碳質結構具有優異的附著性能,可耐受拉伸、溶劑浸泡、沖洗及干燥等多種物理化學作用。與傳統的薄膜沉積技術相比,冰刻技術實現了原位加工,在圖案精度、附著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均展現出顯著優勢,這種方法的超高精度意味著它可能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獲得應用。研究團隊正嘗試用相同方法為更微小生物(包括細菌)制作紋身。相關成果以“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為題,發表在Nano Letters。
春日圖景。倫敦圣詹姆斯公園內,一只環頸鸚鵡(Psittacula krameri)棲息于淡粉色櫻花叢中。這種色彩鮮艷的鳥類原產于非洲和南亞,但近幾十年因逃逸寵物形成野外種群,已成為倫敦常見景觀。過去十年間該物種數量激增,分布范圍顯著擴大,可能與冬季氣候變暖有關。
垂死恒星。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行星狀星云NGC 1514迄今最清晰影像。該星云由兩顆中央恒星及環繞其周圍的巨大沙漏狀氣體塵埃云構成。該星云形成過程至少歷時4000年,其中一顆中央恒星冷卻過程中不斷從其外層噴射物質。
幼年巨獸。科學家首次在自然棲息地拍攝到南極中爪魷(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這只幼體僅30厘米長,成年后將長至7米并呈現不透明體態。遙控潛水器在南大西洋南桑威奇群島附近600米深海域發現其蹤跡。
罕見震型。緬甸曼德勒Thahtay Kyaung寺院的僧侶正在清理3月28日7.7級地震造成的瓦礫。科學家表示此次地震屬于罕見的超剪切型,破裂能量以極高速度傳播地面,放大破壞力。估計已造成3000多人死亡,大量人員受傷。
極光旋舞。NASA宇航員Don Pettit在國際空間站飛越南半球時,拍攝到令人驚嘆的綠色極光旋渦。這種發光現象源于太陽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電離高層大氣分子激發發光。綠色光芒通常由含氧分子(如O2和臭氧)產生。
地球之友。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大學生通過種植紅樹幼苗慶祝4月22日地球日。該國擁有全球約20%的紅樹林和最高物種多樣性,但大量紅樹林因土地開發與農業消失,2004年印度洋海嘯后更多區域需要修復。社區主導的種植項目旨在保護這一重要而脆弱的生態系統。
完美曲線。這幅展現同源映射數學函數的圖像由瑞士蘇黎世IBM研究院密碼學家Ryan Rueger使用Sagemath工具創作,描繪名為超奇異橢圓曲線的數學對象。旋渦數量等特征傳遞著曲線復雜程度的信息。這種埃舍爾風格的視覺呈現榮獲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2025年科學圖像競賽優異獎。
火箭豎立。4月8日,NASA宇航員Jonny Kim與俄羅斯航天員Sergey Ryzhikov、Alexey Zubritsky搭乘聯盟號火箭啟程國際空間站,將開展為期8個月的生物、地球科學與技術研究。照片記錄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豎過程。三人組在3小時航行后安全對接空間站。
南極天眼。中國在中山科考站啟用口徑3.2米的南極射電望遠鏡。過去兩年間,參與"南極天眼三號"項目的科研人員攻克了設備耐極寒、抗颶風等關鍵技術難題。據共同主導該項目的三峽大學與上海師范大學介紹,該望遠鏡將助力天文學家研究星際氣體動力學與恒星形成過程。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