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富士電視臺的專訪中,罕見地對美國放出一句硬話:“日本絕不會接受美國對汽車加征關稅!”
同一天,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在華盛頓與美國財長貝森特展開第二輪關稅談判,結果——又談崩了。
這場談判的焦點,是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全面開放市場”,不僅要日本取消對美國汽車、牛肉、大米的關稅,還要廢除所有“非關稅壁壘”。換句話說,美國希望日本市場徹底對美國商品“躺平”。
但這一次,日本的態度異常強硬。石破茂甚至在鏡頭前公開批評美國:“美方的要求完全無視日本的利益,我們不可能接受。”
眾所周知,日本向來是美國的“乖小弟”,尤其在貿易問題上,歷史上沒少吃虧(比如1985年《廣場協議》直接讓日本經濟“失去三十年”)。但這次,石破茂政府卻一反常態,敢和美國正面叫板。
底氣從哪來?
底牌一,1.13萬億美元美債,日本捏住美國“命門”。
截至2025年2月,日本持有1.13萬億美元美債,依然是美國的“頭號債主”。更關鍵的是,日本不僅沒減持,反而在今年2月增持466億美元,創下5年來最大增幅。
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甚至公開暗示:“美債可以成為談判籌碼。”
這是什么意思?
如果美國逼得太狠,日本可以拋售美債,導致美債收益率飆升,美國融資成本暴漲。
或者,日本可以轉向購買人民幣債券,進一步削弱美元霸權。
特朗普政府現在最怕什么?通脹反彈+經濟衰退。如果日本真在美債市場“搞事情”,美國金融體系可能瞬間地震。
底牌二,加速靠攏中國,給美國“上眼藥”。
石破茂上任后,對華態度明顯轉向務實。他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將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
最近幾個月,日本政界高層密集訪華。
4月27日-29日,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率“中日友好議員聯盟”代表團訪華(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二次來中國)。
4月底,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剛結束訪華行程。
日本這么急著和中國拉關系,目的很明確。
第一,經濟避險。美國關稅大棒砸下來,日本需要中國市場緩沖。2023年,中日貿易額已達3180億美元,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
第二,政治施壓。讓美國意識到——“逼急了我真投共”。自民黨參議員小野田紀美甚至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上暗示:“中國正把美國塑造成‘不可靠的伙伴’。”
特朗普的貿易策略一向簡單粗暴——“要么屈服,要么加稅”。
此前,墨西哥在特朗普的威脅下,乖乖接受了美國汽車產業鏈轉移的條件。現在,特朗普顯然想用同一招對付日本。
但問題是——日本不是墨西哥。
經濟實力上,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科技、金融、制造業底蘊深厚。
地緣價值上,美國在亞太圍堵中國,離不開日本這個“馬前卒”。
歷史教訓上,日本吃過《廣場協議》的虧,這次絕不會輕易就范。
日本對華頻繁示好,中國當然樂見其成。但中方的態度也很清晰:合作可以,但別想“騎墻”。
經濟上,中國商務部已表態,愿與日本深化經貿合作,但前提是日方“切實遵守市場規則”。
政治上,中國不會主動替日本“擋美國的刀”,但如果日本誠意足夠(比如在半導體出口限制、南海問題上調整立場),中方自然會給予相應回報。
換句話說,中國是日本的“B計劃”,但日本得先證明自己值得這個選項。
接下來會怎樣?三種有可能。
第一,美國讓步。特朗普政府為避免美債市場動蕩,可能小幅調整關稅要求,給日本一個“臺階下”。(概率:30%)
第二,日本妥協。如果美國威脅制裁關鍵產業(比如半導體材料),日本可能被迫接受部分條件。(概率:40%)
第三,僵局持續。雙方都不退讓,貿易戰升級,日本加速向中國靠攏。(概率:30%)
石破茂的豪賭,最終贏家會是誰?
事實上,這場日美關稅博弈,本質上是一場“膽小鬼游戲”——誰先退縮,誰就輸。
對美國而言,如果壓服日本,特朗普可以炫耀“美國優先”的勝利;但如果逼得太狠,可能把日本推向中國。
對日本而言,強硬表態能提振國內民族情緒,但若玩脫了,經濟可能遭受重創。
對中國來說,最好靜觀其變,待價而沽。日本越依賴中國,中國在亞太的話語權就越強。
最后送石破茂一句大實話:“靠中國制衡美國?可以,但得加錢。”
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