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行,我發現自己比平時更易早起。
在家時,我常醒來后賴在床上刷手機,短則十幾分鐘,長則一兩小時。
但旅行中,當我七點醒在酒店的床上,刷上五分鐘,有個念頭就冒出來:“起床吧,出門玩。”
好像耳邊有個小人提醒我:被你刷手機打發掉的時間,本可以用來遇趣人,見新景。
順著這念頭想下去,我忍不住自問:
旅行中的時間,和在家的時間,本質上有什么不同嗎?不都是我生命中一去不返的時間?
為什么我會把“旅行的時間”看得比“在家的時間”更珍貴?
或許因為旅行需要付出旅費的成本,規劃行程的心力,還要從日常中特意劃出一段不被工作填滿的空檔。
旅行也有截止日期,到時間就得返回日常。
換句話說,我們預設這段時間是“稀缺”的,也愿為它付出“票價”,于是對那些沒在創造“期待體驗”的時刻,多了察覺。
從這個角度來看,旅行也像是人生的一次小型模擬——人生也有限時,也需要花能量去維系。
如果把人生當作一段拉長的旅程,模糊“居住地”和“旅行地”的區別,或許在旅行時可以更松弛——錯過本來想看的景點也沒關系,去找能讓自己覺得愉快的人和事填上這段時光就好;
而在日常中則可以更敏銳——意識到那些被我們浪擲掉的時間,也包含著難以追回的可能性。
帶著如此思緒逛書店時,看到蔡康永的書《你愿意,人生就會更值得》里寫的“只要可以去做更有趣的事,就不必一直重復做原來的事”時,會想和他隔空擊掌。
他在書中舉例說:朋友因為抽煙,被對象“嫌棄嘴里有煙味,接吻只好草草了事”,后來朋友決定“放棄抽煙的樂趣,換來接吻的甜蜜”。
他寫:“與其講意志,不如講交換。
講‘意志’,常令我們誤會只要一味地拼下去,這樣很容易會忽略要付出的代價。
講‘交換’,比較能提醒我們,改習慣或不改習慣……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讓我想到:與其說我在旅行時更惜時,不如說我更清晰地感受到生活中“交換”的存在。比如,清晨,我要不要用出門的新際遇,來交換賴床的慵懶。
旅行也讓我更多感知“時間的機會成本”:旅行中常有好玩、明確的替代選項(比如去看展覽),這讓機會成本更顯形;而日常里,我常忽略機會成本,因為替代活動未必明確和有趣。
所以若想日常更惜時,或許需要主動、有意識地創造更多“心動”的瞬間,而不是在“自動駕駛模式”中重復“無謂”的行為。
或許當我明天醒來再度拿起手機時,會問自己一句:我愿用這段時間交換什么?創造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