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遺體告別儀式
千古艱難唯一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內心都很難平靜、豁達地去直面生死的。越是到了生命的盡頭,越是念念不舍大好世界、美好年華,越是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古往今來,多少王侯將相,為了延年益壽而費盡心思?多少平民百姓,為了茍延殘喘而苦苦掙扎?螻蟻尚且偷生,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能夠超越生死的本身來看待生命的意義,他們珍惜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享受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從不虛度光陰,也不抗拒生死。死,對于他們來說,有輕于鴻毛和重于泰山之分,不管生死,只要活得內心踏實、意義非凡,精神得到了升華,則肉體只是表象。
偉大領袖毛主席正是這樣一種超然、釋然地看淡生死的人,在其1976年離世之前,他老人家多次公開地表述過自己的生死觀,有時豁達、有時風趣、有時真切、有時客觀……
毛主席對待生死的笑看風云
1976年,尼克松訪華時與毛主席合影
1976年2月,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再次訪華,得以再次見到他內心之中極為崇拜的毛主席。只不過,這次他見到的毛主席和四年前訪華時見到的毛主席完全不一樣了,此時的毛主席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尾聲,垂垂老矣,生命垂危。
對于這最后一次見到東方偉人的情形,尼克松在后來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著:1976年,他最后一次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他很驚訝!因為他發現眼前的這個充滿傳奇的偉人,和四年前相比,已經完全是兩種狀態了。當時這位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健康狀況已經嚴重惡化,不但已經很難說出一句完整的話,甚至連端起一個茶杯都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英雄遲暮,再偉大的英雄也不是時間的對手。韶華易逝,再崇高的信仰也凝固不了時間的侵蝕。毛主席當時嚴重惡化的健康狀況讓尼克松內心充滿了憂傷和遺憾,全世界對這個偉人的崇拜和敬仰,也注定不能挽留悄然流失的生命。
晚年毛主席和護理人員
其實,早在1976年之前,毛主席的身體就因為年事已高和操勞過度而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危機。在尼克松訪華之前的一個月里,毛主席就曾經兩度休克,最嚴重的時候醫護人員甚至已經摸不到他的脈搏了。
此后,為了隨時應對毛主席身體的突發狀況,國家特意在毛主席身邊配備一支醫療搶救小組,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
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盡最大的努力挽留毛主席的生命,這是對英雄和偉人最崇高、最質樸的敬意。但是毛主席本人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毛主席: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眾所周知,毛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什么意思呢?毛主席認為人在健康鍛煉方面,要注重內外兼修,既要加強身體健康的鍛煉,又要注重精神建設。
毛主席一生戎馬倥傯,為了革命四處奔波,并沒有像我們今天一樣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但是即便是在居無定所的革命年代,他也是一如既往地身體力行著自己的觀念,怎么說的,就怎么做。
從青少年時代開始,除了游泳、打乒乓球,毛主席還常年堅持冷水浴、日光浴,甚至在風雨交加的日子都會去爬山鍛煉,所以在旁人看來,毛主席是一個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文人,但是其實毛主席一直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甚至直到73歲高齡的時候,他還能橫渡長江,還從而充滿自信和驕傲地寫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樣豪邁的詩句,讓世人為之神往,讓世界為之側目。
毛主席和蒙哥馬利合影
1961年,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訪華,毛主席在接見他的時候,就十分坦然風趣地和蒙哥馬利談論過生死問題:“我們中國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我們的閻王就是你們說的上帝,我現在只有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了這個計劃,我就可以放心地去見我的上帝了,我的上帝就是馬克思。我有很多事情要與馬克思討論,我在這個世界再呆上4年就已經足夠了。”言語之間充滿著灑脫、豁達,同時也對生命的意義和計劃有著無比清晰的規劃與認識。
蒙哥馬利很是驚訝,這樣一個世界偉人,在面對自己的生死問題時,怎么就跟一個平常的老人一樣,如此的平靜?
毛主席繼續對蒙哥馬利說:“我經常設想自己的死法,有五種,一是被敵人開槍打死,二是坐飛機摔死,三是坐火車翻車而死,四是游泳被淹死,五是生病被細菌殺死,不管哪種死法,我都能接受。”
由此可見,毛主席認為生死并不是什么不可以接受的事情,這是誰也無法避免的問題,只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那么死亡也是一種升華。踏踏實實地過好活著的每一天,認認真真地用每一天去澆灌自己心中的理想,這就是生命的最好狀態。
毛主席對生死的看法充滿理智
1963年,毛澤東在跟自己的保健醫生聊天時,也十分可觀地指出:“大家都喊毛主席萬歲,哪里有萬歲嘛,我死了,你們可以開個慶祝會,慶祝辯證法的勝利,我活著的時候吃魚比較多,我死了之后先把我火化,再把骨灰撒到長江喂魚,你們就對魚說,魚兒啊,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赤子之心躍然紙上,我吃魚兒魚吃我,我為人民人民為我,世間的關系不都是這種相互成就的關系嗎?無限循環之中,世間真愛永不流逝。
總之,對于生死,毛主席大多數都是以一個唯物主義者的姿態笑顏以對,他認為自己超越不了生死、避免不了生死,但是他更不畏懼生死、逃避生死,笑看風云、直面人生是毛主席心中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霸氣。
毛主席生死時刻的兒女情長
毛主席在人民代表大會上的照片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毛主席一生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嘔心瀝血、傾盡所有,在金戈鐵馬的革命過程中,先后有六位至親的親人壯烈犧牲,這是毛主席心中永恒的傷痛,畢竟誰都希望能夠樂享天倫,圓圓滿滿地享受完整家庭的人生樂趣。只不過,為了千千萬萬的百姓,毛主席舍小家為大家,默默地承受著常人無法承受的悲痛而已。
事實上,毛主席也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活得灑脫,但也愛得濃烈。
隨著毛主席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慢慢開始衰老,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逐漸發現了這個堅強了一輩子的偉人多愁善感的一面,這種多愁善感的一面其實更多是一種真實而又誠摯的濃郁情感,是一種蒼白無力的孤獨和一種炙熱深情的渴望。
毛主席和林彪的合影
1971年8月,毛主席乘坐專列離開北京到南方巡視,并與地方黨、政、軍負責人談話,9月10日下午,毛澤東突然下令,專列立即返回北京。
原來毛主席南巡,讓一直謀劃篡黨奪權的林彪等人惶惶不可終日,就在毛主席突然返回北京的那天,他們終于繃不住了,這天晚上,林彪等人乘飛機從北戴河叛逃出國,中南海進入了戰備狀態,這就是著名的“九·一三”事件。
雖然最后林彪的陰謀未能得逞,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可他的背叛還是給了毛主席沉重的打擊,他曾經多次向身邊工作人員感慨:“這就是我的“親密戰友”啊!”
曾經愛得有多深,如今傷得就有多重,這和力的相互作用定律一樣!被自己曾經信任的親密戰友、法定接班人背叛,這對毛主席的精神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澤東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歲月的無情總是一如既往地無情,幾個月后,即1972年1月6號,曾經和毛主席談笑風生、指點江山的陳毅元帥也先走一步了,毛主席悲痛難已。他拖著病軀,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陳毅元帥的追悼會,一片赤情送英魂。
可是北京的嚴寒和痛失戰友的傷痛,卻不是一個身患重病的老人所能承受的,從陳毅元帥的追悼會回來之后,毛主席連續幾天都夜不能眠,身體更是江河日下。
1973年,毛主席和周總理
1973年8月24號,中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毛澤東最后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大會閉幕的時候他的身體虛弱到連站起來都困難,只能坐著目送臺下代表離開。
中共十大之后,江青等人加緊了篡權活動,毛主席對這一切了然于胸,可是身體狀況日益惡化,他老人家對這一切更多是一種無奈和力不從心。
1974年3月,毛主席給江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我八十一了,你也不體諒,你有特權,我死了,看你怎么辦?”信中之意,不言而喻,這是一個丈夫以一種規勸的方式在勸導妻子,要江青不要利欲熏心而得意忘形,要明白善惡終有報,且行且珍惜。遺憾的是,江青當時并沒有理解毛主席的一片良苦用心。
事實上,寫這封信的時候,毛主席已經手腳浮腫、雙眼因為白內障幾乎已經失明,日常行走已多有不便,就連他一向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讀書都沒辦法再堅持了。
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毛主席,他的精神世界也逐漸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他逐漸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平常老人一樣,呼喚著歲月靜好、故人無恙。
晚年毛主席在書房閱讀
1975年7月,醫生給毛主席做了白內障手術,手術后的第五天,毛主席恢復了一點視力,可以看書了,而毛主席在重拾書本之后,一次,在看了《念奴嬌·登多景樓》之后,卻哭得很是凄涼。陳亮的這首詞無非就是感嘆時光易逝,英雄易老,這種情緒對于毛主席的內心觸動是極大的。
1976年3月,吉林市發生一場罕見的隕石雨,一共有3000多塊隕石墜落,最大的一塊重達1770公斤,本來這只是個普通的新聞,沒想到,當工作人員把新聞讀給毛澤東聽了之后,主席一反常態,表現出稍有的不安和激動,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天搖地動,天上掉下大石頭,就是要死人了,《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趙云死的時候,都掉過石頭折過旗桿。”
毛主席從來都不是一個迷信的人,可是,無巧不成書,1976年真的成為中國的國殤之年。1976年1月8日,78歲的周恩來總理因病去世。7月6號,90歲高齡的朱德委員長與世長辭。戰友們的相繼離去,使得毛主席內心惴惴不安、憤怒不已,他時常會在中南海潸然淚下。
唐山大地震時,人民日報報道的毛主席指示
1976年7月28號,唐山發生大地震,當知道地震造成了24萬人死亡、損失難以估計的時候,毛澤東又一次老淚縱橫。
政局的動亂、戰友的離世,還有無情的天災,給晚年的毛主席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打擊,然而這個時候卻沒有誰能夠安慰老人的無奈與悲涼,因為江青等人的阻撓,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歲月里,他的至親都不在身邊。
有一次,毛主席與賀子珍的女兒李敏終于被允許來到父親床前,當時處于半昏迷狀態的毛澤東突然醒過來,一把拉住李敏的手說:“嬌嬌,你怎么不來看我? 你要常來看我,我想你啊。”
點點滴滴,我們從中看到了是一個性情中人平凡的一面。當生命的畫面被拉入到慢鏡頭拍攝模式的時候,一些平時被我們所可以忽略的情感和細節才會慢慢浮現,最終呈現出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形象。毛主席在晚年,拋開“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外衣,回歸成一個掛念舊友、情系親人的老人,讓他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起來。
國殤1976,偉人毛主席遺風永存
國家領導人瞻仰毛主席遺容
晚年的毛主席,話不盡的凄涼,道不完的依戀,可他終究還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在最后的日子里,這個戰斗了一輩子的偉人依然不愿意放棄最后的倔強,他既不愿意打針,也不愿意吃藥,即使已經水米難進,他還是想靠自己的身體與病魔作最后的抗爭。
1976年9月8號夜晚,毛主席身邊的醫療人員從監視器上發現,毛主席心臟出現異常,已經進入了彌留狀態。接到消息,全體政治局委員排著隊來到病榻前,與主席做最后的訣別,毛主席似看非看地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從面前走過,內心十分復雜與依戀,滿是囑咐與期待。
當葉劍英元帥走到床邊時,他睜大了眼睛,艱難的示意要和葉劍英說話,然后,他用盡全力,抖動的嘴唇卻發不出任何聲音,只能用最后的力氣和葉劍英緊緊握手。
9月9號零點10分,毛主席的呼吸與心跳先后停止,一代偉人與世長辭。
組圖:毛主席逝世的畫面
1976年9月9日下午4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以異常緩慢而沉重的語氣播出了毛主席逝世的訃告。消息一經公布和傳播之后,全世界陷入了凄風苦雨的無限悲痛之中。
那個改變世界的偉人就此悄無聲息地走了,那個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雄偉聲音只留余音了。世界為之震動,舉國為之慟哭。山河永在,偉人何去?萬民俱安,主席何辭?
但是,逝者已矣,生者猶存,不愿相信與接受的事實卻殘酷地擺在了國人的眼前。如何處理毛澤東的后事,擺在了中國最高領導層的面前。如果按照毛主席生前的遺愿,就應該對遺體進行火化。因為早在1956年,中央曾經發布過一份實行火化的倡議書,毛主席是第一個在倡議書上簽字的。他當時就對大家嚴肅地說:“我們主張實行火葬,我自己也不能例外,照此辦理大有好處,留下我的遺體會增加人民的負擔。”
但是,誰又真的愿意這個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屹立在世界民族的橋頭的偉人,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呢?在經過反復的討論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后還是決定應該長期保存毛主席的遺體,以緬懷他的豐功偉績,讓人民群眾世世代代能夠瞻仰他的遺容。
毛主席遺體保存背后故事多
當時,一向打著毛主席最忠實戰士的四人幫并沒有參與這項決策,因為他們知道,保留遺體是一件技術要求很高、難度很大的工作,印度總理尼赫魯死后,也曾經想過保留遺體,但沒有成功,最后只能火化。如果毛主席的遺體出現任何問題,也許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四人篡黨奪權的絕佳理由和有力武器。
為了確保遺體保存工作的萬無一失,中央特地成立了保護毛主席遺體領導小組,下設國務院第九辦公室,專門具體負責毛主席遺體保護工程,這也就是后來人們說的一號工程。這個工程一直是個秘密,直到2012年6月,相關的文檔到了解密期,向社會公布,人們才得以完整地知道工程的始末和細節。
毛主席遺體得以順利保存
1976年9月9日清晨5點,中國醫學科學院形態教研室副主任陳克銓臨危受命,被兩個神秘人叫去醫院辦公室執行特殊緊急任務。
陳克銓到辦公室見到了他的兩個同事——中國醫科院形態教研室的徐靜、張炳常,并被8341部隊中央警衛連的車直接帶到了中南海北門,進去后看到了毛主席的遺體,尚不知情的他們表示難以相信。
后來,他們被接到了中南海,相關領導給他們安排的任務就是給主席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不但要短期之內不會變質,還要做長期保存的打算。
這對陳克銓和他的同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當時在世界上,只有蘇聯的列寧、越南的胡志明、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的遺體被長期保存下來了,而保存的方法都是國家機密。
由于當時中蘇關系緊張,從蘇聯肯定得不到這方面的技術,所以中央緊急派出了一個小組前往越南考察胡志明遺體的保存情況,沒想到越南也不肯透露關于遺體保存的任何相關技術。
人民群眾送別毛主席
時間緊急,中國人再次被迫走上了自強自立之路。陳克銓等專家經過中國古代保存尸身的方法,確定了三條原則:低溫、隔氧和避光。
他們的當務之急就必須要把遺體消腫,特別是面部消腫,盡管防腐固定液能起到一定的消腫效果,但是能不能起到預期效果,他們依然沒有十足的把握。
為了確保遺體消腫的最終效果,他們廢寢忘食、精益求精,光是整個面部消腫就進行了一天,最終順利完成任務。
但是,除了遺體防腐之外,一號工程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需要找到一個能降溫能隔氧的水晶棺,這樣才能既能保護毛主席的遺體又能讓人們瞻仰到毛主席的儀容。
毛主席的水晶棺材
當時在國內沒有這樣的產品,情急之下,也有人想到了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時候蘇聯贈送的那副水晶棺(未用),此棺一直被保留在北京碧云寺。但這副棺材是按照孫中山先生的身材量身定做的,對于身材偉岸高大的毛主席卻根本不適用。
可是,臨時去制作,時間上又來不及,遺體的保存容易出現變故。無奈之下,中央領導只能采取權宜之計,讓當時北京唯一一個生產有機玻璃的小廠,盡快生產一副有機玻璃棺材充當過渡。但是,這家玻璃廠生產最長的玻璃板也只有1.6米,只能人工粘接成2.2米的長板,在十幾個小時后制成一口有機玻璃棺材,裝上隔氧和降溫的設備,送到了人民大會堂。
1976年9月11號,毛主席的遺體從中南海被轉移到人民大會堂,在這里進行了一星期的吊唁瞻仰活動。從清晨到深夜,各界群眾在人民大會堂外排起了長隊,懷著悲痛的心情前來瞻仰毛主席的遺容。
毛主席追悼會,舉世同悲
9月18號上午,上百萬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追悼大會,追悼會結束以后,醫護人員把毛主席的遺體轉移到一個名為“769”的地下室。
1977年8月20號凌晨,毛澤東主席的遺體在“769”地下室保存了將近一年之后,被護送到了紀念堂。兩天后,當第一批瞻仰者看到主席遺容的時候全都被震驚了,兩米多長的石英玻璃大板,沒有一點瑕疵,躺在鮮花叢中的主席,臉色安詳而紅潤,就像是在沉睡一般。
自此,毛主席的英姿永留人間,音容長伴中國。山高水長、滄海桑田,偉人遺風耀千秋!
后記
毛主席關心民生
他帶領中國取得革命成功,在千瘡百孔、哀鴻遍野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廈。
他讓偌大的中國,從衣衫襤褸、一窮二白,走向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建設;
他解決了中國幾千年來土地制度,讓饑寒交迫的中國老百姓有飯吃;
他讓飽經戰亂、民不聊生的中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人口增長了一倍多;
他讓中國人民的平均壽命由最初的35歲提到了65歲,中國邁向了大國強國之列;
他讓偌大的新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毛主席平易近人
他讓中國人民由最初的一盤散沙擰成一股繩,心中充滿“團結就是力量”的信仰;
他用20年的時間,讓中國的文盲率由最初的80%以上縮小到20%以下,使得教育不再是一項富人運動,提高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國人素質;
他用20年的時間追上了西方200年的工業發展,讓中國走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為現在的中國奠定了發展基礎。
他讓中國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他在世時,全球180多個國家,有118個與中國建交。
他卻悄悄地走了,來不及揮一揮衣袖,留下了中國的一片安定與繁華;他卻永遠地活著,安詳地看一看山河,憧憬著人民的永世幸福與歡樂……
愿世間如你所愿,愿后世不負先烈,“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毛澤東”,這是超越生死的時代旋律和永久贊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