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青年編輯記者全媒體報道水平,不久前, 人民日報社80名業務骨干參加了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華東、華中區)?。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 際, 人民日報研究微信公眾號跟進采訪了培訓班6位青年學員,圍繞青年編輯記者如何在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貢獻青春力量,暢談認識體會。
裴苒迪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編輯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新聞業態和輿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互聯網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內容搶奪用戶的注意力。平時我從事媒體發展戰略研究,在持續關注時事熱點、觀察行業動態的過程中,我親身感受著主流媒體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也親眼見證著人民日報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進程。
為進一步克服“本領恐慌”、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工作要求,我參加了此次媒體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頗受啟發,收獲滿滿。在課堂上,授課嘉賓介紹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融媒創新案例讓我大開眼界;在試飛基地,我體驗了多款無人機的飛行和拍攝操作,初步掌握了一門新技能;在融媒體產品創作環節,我和團隊成員用一組生動活潑的短視頻對傳統捕魚方式“拉山網”進行了體驗式報道,關注古老技藝在現代生活中如何煥發新生機。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充分用好在這次培訓中學到的融媒體技能,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做出自己的貢獻。
楊彥帆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記者
(圖中右為 楊彥帆)
面對“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張答卷,青年記者要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新變化,運用智能技術提升主流內容的傳播效能。不僅要學會更好地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還要有“互聯網思維”的轉變。選題適合哪種形式和風格的融媒體傳播?用戶更關注哪些內容?AI能幫到我們什么?在制作融媒體產品之前,得多問問自己這些問題。融媒體產品可能多樣,但不變的是,記者要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挖掘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新聞素材,講好中國故事。只有“鮮”和“活”的內容,才能真正吸引讀者。
“敢”字為先、“干”字當頭、“新”字為要。培訓期間,我們還來到福建省東山縣谷文昌紀念館學習,谷文昌書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跡令人動容。真抓實干、久久為功,作為新聞工作者,也應當具備實干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扎根于人民群眾及其火熱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
王 者 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記者
培訓期間,我與媒體融合的最新思潮碰撞交互,學習前沿理論,開展現場實踐。課堂和圓桌論壇上,幾位專家暢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應用場景,為我如何在未來新聞采編工作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啟發;分享會上,來自不同分社的記者通過精彩生動的講解向我們分享媒體融合發展在不同地區的生動實踐。在實操課程中,我們探索將人工智能技術轉化落地成屏幕上的融媒體作品。我們小組成員集思廣益,編排腳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AI融媒體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培訓雖短,路還很長,唯有今后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始終勇擔使命,不斷學習領悟媒體融合發展的思潮,才能真正將培訓所學轉化成工作成效,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貢獻一己之力。
羅陽奇 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記者
(圖中右為羅陽奇)
我在制作“hi潛山”探村搭檔幽默短劇時,通過和當地視頻團隊合作,制作出既富有網感,又適合在主流媒體平臺傳播的視頻。視頻一經播發,在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B站官方賬號等多個平臺都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讓我意識到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青年記者要敢于探索,通過不斷創新創作模式,為融媒體生產注入活力。
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重塑了融媒體產品的制作流程。例如在我們培訓小組制作的視頻中,文案、rap唱段、動畫等部分均有AI輔助,大大縮減了制作周期。作為青年記者,我們更要勇立潮頭,主動擁抱新技術,利用AI為新聞生產賦能,讓主流媒體的聲音越唱越響。
黃 卓 人民網湖南頻道編輯
這次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革新對傳媒行業的重塑力量。培訓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揭示了在智媒時代主流媒體發展轉型的必然路徑,在講座中對于輿論傳播特點和人工智能現狀的講解剖析,提醒我們作為主流媒體要注意把握傳播規律和擁抱新技術。案例分享環節極具啟發性,充分學習到了各分社的優秀經驗。
媒體融合的發展過程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通過人機協同構建更高效的傳播生態,提供更高質量的融媒產品。在此過程中,技術工具需要更好為新聞賦能,而專業判斷力始終都是核心競爭力。
楊顏菲 人民日報社江西分社記者
(圖中右二為 楊顏菲)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節奏緊湊,既有技術工具應用,聚焦無人機航拍,AI應用等前沿技術,也有小組融媒體制作。揣摩兄弟分社的融媒佳作時,常想: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中,如何借力四兩撥千斤?這次培訓不僅學到了其他分社的優秀經驗,更在AI課程的虛擬與現實交織處,窺見了未來內容生產的無限可能。青年記者在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中,既要讓創新的基因在血液中奔涌,更要構建起適配時代語境的融媒生產方程式——以青春視角解讀傳統,用技術思維重構敘事,探索出一套適應當前環境的融媒體產品制作機制。
無論新聞產品生產的形式和技術如何變化,應始終堅守的是黨媒記者的初心使命,以筆為犁深耕時代沃土,以鏡為窗定格中國氣象,讓每一則報道都飽含為民情懷的溫度。這或許是媒體融合浪潮中應該堅持的“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文中編輯記者排序按其所在培訓小組的順序)
更多內容 點擊閱讀:
編 輯:葛 燊
核 校:榮 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