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目前,盡管我國四大海域已經進入伏季休漁期,但發達的水產養殖業依然可以源源不斷向市場上提供優質海鮮。
位于福建漳州的東山縣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五一”假期,這里的海產品迎來了銷售旺季。那么,當地的海產品是怎么進行養殖和捕撈的?銷售情況如何?
5000斤石斑魚迎來集中捕撈
航拍鏡頭下,東山縣岐下村的海域海面蔚藍潔凈,一塊塊漁排整齊排列,就像是一塊海上農田。現在正值“五一”假期,餐飲行業、海鮮市場對于海產品的需求量都很高,所以最近這幾天,這處養殖漁排幾乎天天都要進行捕撈、銷售的工作。
2日,5000斤的石斑魚上岸銷售。這些石斑魚都活蹦亂跳的,非常有活力。一條石斑魚大概長40厘米,重三斤左右,經過一年養殖才達到這樣的規格。
石斑魚被撈起后,投放到漁排邊的活水船上,這是一種讓海產品能夠以鮮活狀態上市的運輸方式。船面上有一塊鏤空,鏤空下有循環水和供氧的船艙,這就是這些養殖石斑魚在海上的移動家園。
石斑魚海南過冬福建度夏 人工遷徙促成長
石斑魚成長過程中,還有一次重要的遷徙。3斤以下的石斑魚適宜在22℃到28℃的水溫中生存,每年12月,養殖戶會通過人工運輸的方式,將它們送往海南越冬,等到來年四五月再返回福建。當石斑魚長到3斤后,對環境具備了一定的適應能力,便能在福建長期生活。
前幾天,就有一批剛從海南過冬回來的石斑魚被投放在漁排里,一同入箱的還有習性相近的杜氏鰤,在閩南地區俗稱為紅甘魚。為了便于管理和喂養,這些歸來的魚群會通過篩網按體型大小分類,大小相仿的魚會放在同一個網箱養殖。它們的食物并非普通飼料,而是富含營養的沙丁魚。
這些石斑魚在來到海上生活之前,會在育苗場生活一段時間。那里的養殖人員也會用科學的方式對它們進行養殖。當發現魚苗感染寄生蟲時,養殖人員會使用辣椒、生姜打成汁,稀釋后,投放到育苗池里。石斑魚的魚苗在長到6個月大、大概體長20厘米時就會搬來海上。
優質紅甘魚受青睞 海上養殖品類豐富
看過了石斑魚,再來看看它的鄰居——紅甘魚。紅甘魚的重量接近12斤,它們一般是作為生魚片來食用的,口感非常鮮嫩,這兩年也愈發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東山縣岐下村的養殖漁排,今年以來,紅甘魚的銷量已經達到160噸,同比增長5%。
這些年來,隨著育種和養殖技術不斷提升,東山漁業從“以捕為主”變為“以養為主”,漁民們也“躬耕”萬頃碧波,讓這片大海變成了“藍色糧倉”,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揚帆捕魚需要“靠天吃飯”的勞作難題。
目前東山主要養殖鮑魚、對蝦、鯛魚類、石斑魚類等30多個海產品品種,2024年全縣海水養殖產量36.5萬噸,漁業產值87.6億元。今年一季度,這里海產品銷售量達7.5萬噸,同比增長6.8%。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