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高度融合了中西方藝術精髓,同時承載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歷史脈絡,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是時代的弄潮兒與聰明人,功成名就后的他迅速將眼光投射在繪畫以外的領域,同樣成就不凡。他,就是陳逸飛。
記者 | 王悅陽
在今天紛紛擾擾、熱鬧非凡的美術界,多元的風格,強烈的性格,交融的領域,現代、古典、傳統、時尚,越來越多的融合與跨界,生發出無限可能,也匯聚成五彩繽紛的絢麗姿態。而越是這般熱鬧,越會讓人懷念起一位行之不遠的藝術家,此時此刻,他若還在,會為中國美術,做出怎樣的貢獻?交出怎樣的答卷?他,就是陳逸飛。
陳逸飛是出自上海的杰出藝術家,年少成名,成就斐然。改革開放后,他又最早投身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并取得時代影響力。他的作品高度融合了中西方藝術精髓,同時承載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歷史脈絡,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與此同時,陳逸飛是時代的弄潮兒與聰明人,功成名就后的他迅速將眼光投射在繪畫以外的領域,同樣成就不凡,他最早將“大美術”的理念引入當代中國,是“視覺藝術”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在繪畫、電影、時尚、媒體、環境設計、城市雕塑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率先推動了不同領域的融合,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20年前,60歲不到的陳逸飛意外倒在電影拍攝的現場,其后匆匆西行。在這20年里,時代的發展,藝術的更迭,可謂層出不窮,眼花繚亂,縱是如此,在美術界乃至文化界,依舊會時不時提起陳逸飛的名字,二十年過,行之未遠,斯人雖逝,懷想不已。今天,回顧陳逸飛的藝術人生,無疑是上海當代美術史乃至中國當代美術無法跨越的一頁,也是追溯與探討上海當代文化精神的樣本之一。
2025年,為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浦東美術館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時代逸飛”為題舉辦藝術大展,這是迄今以來規模最大、涵蓋內容最完整的陳逸飛作品回顧展,旨在全方位地呈現他創作生涯每個階段的整體樣貌和思想轉變,突出他在不同領域內的重要成就。正如策展人、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馮遠所表示的那樣,展覽標題中的“時代”二字,彰顯了陳逸飛領先其時代的前瞻性與創新性。從紅色經典到都市敘事,從東方意境到國際視野,他的創作始終走在時代前沿,他的藝術生涯也跨越了時代的變遷。陳逸飛畢生的開拓性實踐對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依然有著深刻的啟發性意義。
展覽被分為四個板塊:“成長歲月”“心靈之橋”“海上風華”和“大視覺時代”,以陳逸飛生涯的幾個不同階段為主要線索被分為四大主題,引領觀眾深刻理解陳逸飛如何在時代中以信念雕刻自己的藝術人生。這位藝術家不僅接受了時代給他的重量、責任和熱情,更擁抱了時代給予他的機遇、想象和榮耀。展覽共匯集了逾150件展品,囊括了諸多陳逸飛最為知名的杰作——包含《黃河頌》《開路先鋒》在內的諸多早期奠基性名作;以《夜宴》《玉堂春暖》《潯陽遺韻》等作品為代表的“海上舊夢”系列;創作于留美期間,頗受大眾喜愛的“音樂家”系列;使更多國際觀眾領略中國江南風情的“水鄉”系列等,繪畫、雕塑、影像、出版物、手稿等多種媒介,覆蓋了他各個時期內風格多樣的不同系列創作,全方位地呈現陳逸飛創作生涯每個階段的整體樣貌和思想轉變,突出他在不同領域內的重要成就。除此之外,還特別展示陳逸飛在其所開創的“大美術大視覺”理念下所進行的多元藝術實踐。對此,陳逸飛的弟弟、著名畫家陳逸鳴感慨萬千:“20年過去了,如何看陳逸飛?我認為再看他的精神是第一位的,他是有著特別的藝術理想的一個人。”
年少成名
1946年,出生于浙江鎮海的陳逸飛隨父母移居上海,從小就對美術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陳逸飛曾回憶自己兒時,媽媽常常帶他上教堂,他經??梢月牭劫澝涝?,看到教堂的彩色玻璃,這是他最早的美的啟蒙。之后,他進過少年宮繪畫學習班,又在浦光中學得到名畫家施南池的精心培養,少年時代就展現出非凡的美術才華。據陳逸鳴回憶,作為家中長子,陳逸飛素來自律、刻苦、做事從不馬虎,這從他在五年級時的一篇文章中可見一斑。在這篇描寫少年宮繪畫活動的文中,他這樣寫道:“我和小組的伙伴開始在陽光下畫圓柱體,畫素描,有時也畫一些自己突然之間想畫的景象。如今回想起來,那些畫面,像極了雕塑前的腹稿。鮮活、靈動,當然也不免稚氣些,但它們都是血液,在雕塑復活之前,已經開始熱烈地流淌了?!?/p>
直到15歲時,陳逸飛正式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在這里,他接受了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專業訓練,先后得到顏文良、孟光、俞云階等名師的指導。據同學們回憶,美專時期的陳逸飛認真刻苦,成績優異。這在至今依舊留存的日記里可見一斑,他會自我反?。骸拔矣昧撕艽罅夂途Ξ嬃艘粡埐淮蟮娘L景,色彩是較從前正了,膽也大了,但是在整個畫面構圖上較呆滯,車子好像停在路上一樣……”也會尋找努力的目標:“我又想到了德拉克洛瓦,他成為大師后,還每天早晨堅持畫石膏像,又想到勤學苦練的倫勃朗,一生畫了三千多張油畫和作了無計數的速寫版畫,畫了一天的油畫晚上搞腐蝕版畫到深夜。又何況我呢?”
畢業后,陳逸飛就任于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并于1970年成為油畫組負責人。在劇烈動蕩的時代洪流中,陳逸飛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他充滿激情地投身自己所熱愛的藝術事業之中,留下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重要創作。
《開路先鋒》創作于1971年,是陳逸飛與魏景山合作創作的第一幅工業題材繪畫,被認為是他早期藝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紅色文化的經典之作。作品以工農兵為主題,生動刻畫了工人階級筑路鋪軌、迎難而上的英勇形象。畫面采用仰視視角,強調了工人們的頂天立地之姿,象征著時代變遷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散發著強烈的史詩感。
《黃河頌》陳逸飛 1972年 布面油彩 泰康保險集團惠允。
《黃河頌》是陳逸飛基于鋼琴協奏曲《黃河》所繪制的著名紅色主題油畫,于1972年完成。它不僅是陳逸飛所有紅色繪畫中最具歷史重要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整個職業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描繪了一名手持步槍的紅軍戰士佇立于黃河岸邊,眺望遠方,在他的背后是蜿蜒的長城。陳逸飛采用了寬銀幕般的電影式構圖,以恢弘的尺幅呈現了黃河的大氣磅礴;前景中的人物被置于山巔,挺拔的姿態完美地展現了戰士的英雄氣魄。這幅作品集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體,是當時描繪革命戰士形象作品中的佳作。1977年,《黃河頌》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展出并引起極大轟動,從此奠定了其在中國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
這幅作品之所以會取得成功,不僅因為陳逸飛有扎實的創作能力,對藝術的敬畏、認真與執著也必不可少。據陳逸飛自己回憶,創作《黃河頌》時,他克服種種困難,深入黃河流域采風,收集創作素材,見到感興趣的素材,便立刻坐下來一筆一畫寫生。《黃河頌》里八路軍形象就是取材于當地一位推獨輪車農村小伙子的素描,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占領總統府》陳逸飛 魏景山 1977年(復制品,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提供)布面油彩。
之后,陳逸飛又與魏景山一起合作了載入中國美術史的經典之作《占領總統府》,該畫作展現了宏大的歷史場面,塑造了一組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性格的普通戰士群像。畫面具有濃郁歷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實性、獨特的表現魅力和審美追求交織在一起,使其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幅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用藝術的手段記錄了新中國革命史的重要時刻,而且在于它的構思與手法,走出了之前臉譜化、公式化的刻畫套路,探討寫實語言與形式的完美,使得畫作有著開風氣之先的地位。創作此圖時,陳逸飛極為認真,尤其對細節絲毫不肯馬虎,甚至專門從電影制片廠借來服裝、沖鋒槍、機關槍、頭盔等軍用裝備或武器,魏景山回憶:“在創作時我們把沖鋒槍放到燈下,模擬沖鋒槍的材質在不同光線角度下色彩變化。遇到朋友來油雕院拜訪,我們也會根據人物需要,請他們穿上軍裝充當模特,畫素描,畫油畫留作,并根據人物的動態拍些照片,然后再上畫布。”這些精彩的“紅色文化”藝術作品不僅體現出這一時期的陳逸飛巧妙地將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更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與個人風格。
1979年,陳逸飛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并創作了又一幅杰作《踱步》。作品以史詩般的畫面重構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的許多重要瞬間,通過創造性地折疊線性時間,實現了技法與思想的雙重突破,并大膽借鑒電影藝術技巧,運用蒙太奇手法、寬銀幕構圖,將自己畫入畫面,與左側的一把空座椅相呼應,仿佛無言卻又凝重地共同徜徉于歷史與現實之間,踱步沉思,感悟良多。這幅作品為思想與表達而作,超越了現實主義之技法,彰顯了新時期對人性主體的張揚。
《踱步》陳逸飛 1979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
這幅畫作可視為陳逸飛33歲時的自畫像,是他對民族命運與時代能量的敏銳捕捉?!鄂獠健返恼Q生,標志著陳逸飛對自我的超越,不僅完成了技法和思想上的雙重突破,也標志著陳逸飛歷史觀與藝術觀、人生觀的成熟。美國《藝術新聞》評價其“寫實而意境深遠,有氣勢且專業”,成為中國新時期美術走向國際化的起點與標志。
時代寵兒
1980年,已在中國美術界嶄露頭角的陳逸飛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內享有的榮譽與待遇,決定動身前往美國開拓視野,精進技藝。留美期間的陳逸飛勤工儉學,一邊于紐約亨特學院攻讀藝術碩士學位,一邊做古典油畫修復師賺取生活費。同時,他還抓住一切機會造訪歐美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研習西方藝術名家原作,收獲頗豐。
陳逸飛的不懈努力最終促使他在油畫創作上厚積薄發,不僅在繪畫風格上獲得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他的作品深受美國石油巨頭哈默博士的青睞。1983年10月,他在紐約哈默畫廊首次舉辦了個人畫展,所有作品在開幕第一周內便售罄。而在第二次展覽中,大部分作品在開幕前就已被預先售出。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能夠在西方主流藝術機構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屈指可數,而能獲得國際性商業成功的更寥寥無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陳逸飛成為了首位在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引起關注和收藏熱情的中國當代畫家,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時代寵兒與天之驕子。
之后,陳逸飛開啟了“水鄉”系列創作,成為其“江南文化”系列題材的代表作。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周莊仍是一處未被開發的水鄉。陳逸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周莊的照片,被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吸引,隨即前往采風。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為《故鄉的回憶——雙橋》,創作于1984年,在這幅作品中,陳逸飛以周莊的世德橋和永安橋為主題,描繪了極具中式美學特色的江南古鎮風景。
與“水鄉”系列并行的是頗受大眾喜愛的“音樂家”系列創作。這一系列標志著他從宏大敘事轉向對個體的凝視。陳逸飛從攝影中獲得啟發,在該系列中大膽地革新了對邊緣線與面部輪廓的處理方式。其中,《長笛手》最廣為人知。陳逸飛曾評價,《長笛手》是他旅美時期音樂題材作品中最喜歡的一幅。此畫的構圖簡潔,畫面深邃,不僅展現了極致的寫實技巧,更蘊含了陳逸飛重塑音樂時空的嘗試。他將古典主義與對還原視覺現實的熱情相結合,賦予畫面獨特的神韻。寧靜柔美又略帶憂傷的氣息,隨著無形的音樂溢出畫面,直達永恒。陳逸飛對人物頭部、手部及樂器的刻畫極為精細。手指、長笛與發絲的光暈相互呼應;大面積黑色背景則與后兩者形成強烈冷暖對比,凸顯人物的高貴氣質,并烘托出演奏現場的氛圍。絲質晚裝褶皺上的光影,進一步顯露了畫家的寫實功底與浪漫情懷。
《長笛手》陳逸飛 1987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
在“音樂家”系列中,可以看出陳逸飛逐步形成新的風格和意韻,極力追求精致和唯美的歐洲古典主義技巧。這一系列作品以大面積的深色為背景,構圖簡潔,色彩精純,人物形象高貴而優雅。陳逸飛對光影的運用精湛,在古典的基礎上兼具當代藝術流派照相寫實主義的特點。
這一時期陳逸飛油畫最大特點,在于畫面上彌漫著寧靜和平和,在寫實主義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美感。無論是描繪江南水鄉的風景還是生動傳神的女子肖像,無不體現畫家的一種追求:“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983年,哈默畫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陳逸飛時,撰文指出:“他的畫是接近詩的,因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國《藝術新聞》雜志將陳逸飛定名為“一個浪漫的寫實主義者,作品流露強烈的懷舊氣息,彌漫其中的沉靜與靜寂氛圍尤其動人”。對此,陳逸飛的好友、學者余秋雨曾有過這樣的解讀:“他的油畫轟動美國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真正開放,國際上對中國的印象還是保守、貧窮、破落、怪異。但是他展現了中國的另番畫面,那就是不管是風景還是人物,都美麗、自如、神奇。他被廣泛接受,證明他已經局部地改變了國際上對中國的看法。最雄辯的證據是,第一個投資中國的西方企業家哈默,來中國受到鄧小平接見的時候,贈送給鄧小平的見面禮,就是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電視報道中所出現的鏡頭是,兩個古稀老人,不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都隔著千山萬水,卻讓中間的一幅油畫連在一起了。為什么要把中國畫家的作品送給中國領導人呢?這在送禮常規上好像說不通。其實,哈默是想通過這幅油畫告訴鄧小平,他來投資的理由之一,是中國的美麗。記得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這個鏡頭時不禁熱淚盈眶,因為這個場面見證了藝術作品對于國際關系的推動,對于宏觀經濟的推動。因此,也見證了一個重要道理:文化,是跨越障礙的橋梁?!?/p>
海上舊夢
上世紀90年代,陳逸飛順應改革開放的浪潮,回到家鄉上海。當時的藝術世界中涌動著各種潮流,而陳逸飛依然堅持自己一貫的浪漫現實主義風格。他將電影、攝影這類新的媒介所產生的效果來介入繪畫創作中,在舊中求新,完成了諸多個人色彩極強的繪畫創作,他曾數次遠赴藏區,感受天地人文,在新的題材中,創造了一個富有新的生命力的“西藏”系列,還有如今備受矚目的“海上舊夢”系列。
《潯陽遺韻》陳逸飛 1991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海上舊夢”系列繪畫精致而典雅,是“海派文化”的完美縮影。陳逸飛將東西方美學元素進行了恰到好處的融合,體現了一個古老國度擁抱世界的文化自信。事實上,早在80年代末,陳逸飛就以白居易長詩《琵琶行》為主題,創作了《潯陽遺韻》。畫面中,幾個衣著華麗的仕女以黑色為背景吹簫撥琴,散發出極具東方韻味的古典氣質。模特雖穿著傳統服飾,卻是現代面孔,二者的和諧相融展現出陳逸飛對永恒之美的追求。與此同時,《潯陽遺韻》在藝術市場上所留下的紀錄也印證了陳逸飛在商業領域中的影響力。1991年,在佳士得香港舉辦的全球首場中國現當代油畫拍賣專場上,這幅作品以137萬港元的成交價創下當時中國油畫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
本次展覽中的《仕女與鳥籠》因在大熱影視作品《繁花》當中亮相而被人們所熟知。該圖創作于1992年,畫面中的人物為陳逸飛所塑造的經典仕女形象之一,兼具現代與古典的獨特風格。《仕女與鳥籠》整體質感細膩靜謐,散發著上個世紀膠片電影般的朦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陳逸飛還于同年拍攝了與繪畫系列同名的電影《海上舊夢》,由此可以看出陳逸飛繪畫創作與電影實踐之間的共生關系。
創作于1993年的《玉堂春暖》堪稱陳逸飛“海上舊夢”系列的又一巔峰之作,極具戲劇性與文化象征意義。陳逸飛構思的這幅時代畫卷中,京劇人物造型增加了歷史的深度以及戲劇的張力。陳逸飛以民國時期老上海為背景,在封閉空間中構筑出一幅華美的群像。該作品在美學和技法上近乎完美,思想上則呈現出一種歷史的復雜性。畫面中的茶盞、酒瓶與珠飾暗示著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左側京劇演員與右側身著西洋服裝的觀眾相互對視,象征著現代與前現代的相互凝視。而畫面中那張空著的木凳,似乎在等待當下的觀眾入座。通過這種方式,畫面完成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重時空連接。陳逸飛憑借其超凡的繪畫技法所創造的東方時空,不僅是民國上海的文化鏡像,在當下也折射出觀者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如余秋雨所評價的那樣,“海上舊夢”的這批畫作“捕捉了大量上海世俗生活的圖景和音響,這是滋生一個流蕩到天涯海角都抹不去自身印痕的被稱之為‘上海人’的這一生態群落的溫床,生命的密碼,有很大一部分就隱藏在里邊?!币虼耍@批帶著畫家強烈感情色彩與審美趣味的作品,“是重溫,又是發現;是認同,又是審視,是回歸,又是別離”。
(上)《玉堂春暖》陳逸飛 1993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龍美術館提供。
(下)《麗人行》陳逸飛 1997年 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時代逸飛
陳逸飛的創作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僅在繪畫領域,陳逸飛已是公認的藝術大師。然而,真正使他在歷史長河中獨占一席的,是他遙遙領先其時代的創新精神。創新,是陳逸飛身上永遠的動力,促使他攀登了一座座新的藝術高峰。
上世紀90年代初,陳逸飛就以超前的視野,提出了“大美術大視覺”的理念,將視覺藝術的各個門類融會貫通,推動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復興,創造了商業、電影和公共藝術的傳奇。他涉足影視行業,以導演的身份先后拍攝了《海上舊夢》《人約黃昏》《逃往上?!贰独戆l師》等四部電影。其中,《海上舊夢》沿襲了陳逸飛一貫的浪漫寫實風格,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電影也反映了藝術家如何將繪畫與電影這兩種媒介靈活地融會貫通;他創建的服裝品牌“Layefe”首次將“時裝”的概念帶進中國,并在新天地開設了著名的“逸飛之家”;他所創辦《青年視覺》雜志成為當時年輕人的藝術時尚“啟蒙”讀物;他設計的公共藝術雕塑《藝術之門》是泰康路藝術街區的一大地標。他還深度參與了21世紀初上海的城市建設和規劃,以此反哺這座養育他的城市。其中最為著名的無疑是他和法國建筑師夏邦杰提出創意的大型雕塑作品《東方之光》,該作品以古代計時用日晷為原型,用不銹鋼管構成錯綜精致的網架結構,坐落于位于世紀大道與楊高路交匯處的開闊環島,背靠世紀廣場和世紀公園,成為21世紀初上海城市精神與文化活力的象征。
這個時期的陳逸飛突破了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界限,把美學思想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他把自己所涉獵的各領域統稱為“視覺產業”:“我對生活中所有美的東西都非常關注,我是在用我賣畫的錢來經營自己的視覺產業,同時涉足這些產業又會讓我的畫風得到突破?!标愐蒿w曾表示,自己并不贊同畫家就該一輩子埋頭作畫,時代變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走出沙龍、象牙塔??梢哉f,陳逸飛的每一次跨界嘗試都是對“藝術家該如何回應時代”的生動回答,這也與本次展覽的標題“時代逸飛”形成呼應。
恰如余秋雨所評價的那樣,陳逸飛的長處就是他懂得了歷史傳來的依稀信號,及時地在每一步中吸取了正面的營養,并把他們組合在一起,既有寫實功力,又有浪漫情調,既有精神追求,又有國際眼光。作為海派文化的繼承者和發展者,陳逸飛在上海這座充滿摩登精神的國際大都市度過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幾段時期,也在諸多關鍵歷史節點上對上海城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盡管天不假年,陳逸飛永遠地倒在了心愛的電影拍攝現場,壯志未酬,但他就像一位開拓者,領路人,為中國藝術家在今天的多元發展,引領出一條新路。整整20年過去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曾經以中國的美麗,感動過世界。曾經在劫后余生的文化斷層間,找回潯陽遺韻的風姿,江南午后的寧靜,小橋流水的思念,安頓了一代人浮躁的眼神和心靈。而后,他又日夜求新求變,擴充繪畫生命,拓展視覺藝術,作出極大貢獻。如今,上海這座城市依然在懷念著陳逸飛,正如陳逸鳴所說的那樣:“在今天,傳承陳逸飛的精神是第一位的,因為他有藝術理想,有特別的藝術理想。”
毋庸置疑,陳逸飛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時代也造就了不朽的陳逸飛。
“油膩臺詞”“濕身出鏡”?基層干部花式宣傳家鄉切忌用力過猛
你看懂韓國的總統們了嗎?
瘦如孫燕姿也難逃中年發福!這些明星突然治好了我的身材焦慮……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