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值此五四青年節之際,我坐公交汽車從渭南趕赴西安,拜鑒了“傳世風華——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二十世紀中國畫珍藏展”部分現場展覽,精彩紛呈,感受頗深。
一個小時余,公交越過浐灞之交,進入新城。一路并肩的高樓與城墻,把古與今并置為多維長卷:左側是鋼筋水泥的垂直肌理,右側是明代磚石的斑駁肌理。時間在這里不是線性的,而像中國畫中的皴(讀作:cūn)擦點染,濃淡相生、古今互映。進入東大街長安畫派藝術中心的展覽廳,迎面即是一幅寬大的主題海報:傳世風華,沉穩而耀目,仿佛鼓聲,在心中回蕩。
策展人將一百余件珍藏作品編織成一部立體的二十世紀中國畫史。許多經典,竟是首次離開恒溫庫房與公眾相見——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像一次沉潛多年的史料解凍。
蒼老精勁的木紋、層層疊疊的翠意,奔跑的馬匹、流離的鄉民、隱忍的黑白皴擦,方領悟他們筆下山川的“紅”并非純粹色彩,而是信仰的溫度。此刻的我,是觀眾,更是后輩。藝術不應僅供案頭玩味,還要有支撐時代的筋骨。凝視許久,耳畔仿佛響起延河水拍岸的聲響,復又與前夜渭河之浪遙相呼應——河流縱橫,似在提醒今日青年:你的畫布,亦應當直面山河。
走出展廳,午后的陽光把西安城樓的暗紅渲染得格外厚重。今日的我,無論身處攝影藝術行當,亦當秉持同樣的信念:以專業的筆鋒,回應時代的命題。若問五四精神如何續寫?答案或許正潛伏在每個人一天又一天的奮斗里——靜默而持久,如筆鋒蘸墨,緩行于宣紙上。
在渭南返程的公交上,夕照向西,遠山酡紅。我合上展覽圖錄,心生敬意。那些立于世紀轉折處的畫壇前輩,把個人的悲喜融進民族的脈絡,我們今日凝望到的傳世風華,正是他們一路披荊斬棘的青年所燃。倘若說他們已把最絢爛的色彩傾注紙上,那么未來的中國畫卷,便需我們再添新層:既繼承傳統的骨,又敢破舊立新的魂。
謹以此篇,紀念前輩們不朽的丹青與不滅的青春。
頂部視頻是全部的展覽現場攝影作品,下面是精選的部分,使用尼康ZF微單數碼相機+尼康Z28-400鏡頭,后期采用Lightroom CC暗房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