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江西余干5月4日電 題:青年劃動龍舟“創新槳”
中新網記者 吳鵬泉
5月4日是五四青年節。當天,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一龍舟制造廠內,33歲的周海峰雙手緊握刨刀,在樟木上劃出一道流暢弧線,其繼父李金良站在一旁指導:“龍骨要選用30年以上樹齡的杉木;艙板要用樟木,緊實吸釘。”
今年“五一”假期,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一龍舟制造廠加班加點趕制龍舟。圖為33歲的周海峰在刨木料,其繼父李金良站在一旁指導。記者 吳鵬泉 攝
地處鄱陽湖畔的余干縣,江河縱橫、水網密布,自古龍舟競渡之風盛行,龍舟制作技藝也在這里傳承了數百年。年過花甲的李金良是上饒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余干龍舟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生長在濱湖地區的周海峰打小對龍舟情有獨鐘。“龍舟制作是門老技藝,要傳承下去。”曾在廈門工作的周海峰,被繼父的一句話打動,辭職回鄉學藝。“龍舟不僅是木頭和釘子,更是凝聚鄉情的紐帶,年輕人回來,手藝才不會斷。”他說。
今年“五一”假期,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一龍舟制造廠加班加點趕制龍舟。記者 吳鵬泉 攝
臨近端午節,上述龍舟制造廠在這個“五一”假期加班加點趕制龍舟,推刨聲、切割聲、敲擊聲此起彼伏,杉木刨花的清香彌漫。龍舟制造廠內,擺放著數艘已經成型的龍舟。
制作龍舟是精細活。從良木到龍舟,需要經過選材、定龍骨、拋光、上漆等工序。在龍舟制作行業中歷練了七年,周海峰不僅熟知這些傳統工序,還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
“我們在定龍骨時會用到紅外線設備,這樣誤差小、準確度高,龍舟也不易變形。”在周海峰看來,傳統技藝要傳承,更要創新發展,青年敢闖,才能讓龍舟“劃”得更遠。他還將龍舟制作的視頻上傳到社交平臺上,隔屏“圈粉”年輕人,“單個視頻最高瀏覽量有幾萬人次”。
創新不止于技藝。一把剪刀、幾張彩紙,三十出頭的余干縣知聯會常務理事何霞青手指翻轉間,創作出一幅龍舟剪紙作品。“傳統技藝可以很‘潮’,它能被年輕人‘玩’出藝術感。”她的話語中流露出對龍舟文化的熱愛。
今年“五一”假期,三十出頭的何霞青手指翻轉間,創作出一幅龍舟剪紙作品。記者 吳鵬泉 攝
推動龍舟文化創新發展,青年力量澎湃。香港青年冼卓衡帶領團隊對龍舟結構部件進行3D掃描,制作成拼裝模型,文創產品出口到澳大利亞、美國、毛里求斯等地;廣州青年龍頭雕刻師張偉潮改良龍頭雕刻工藝,制作的龍頭登上了北京冬奧會舞臺;成都姑娘何艷紅以非遺絨花制成“龍舟”,船身流光溢彩走紅網絡……
年輕人活躍的社交平臺小紅書上,與“龍舟”相關的話題約70個;某電商平臺上,一款“龍舟立體拼圖”文創產品成為“爆款”,已售5.6萬件,買家評論中年輕父母占大多數。
“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于找到傳統與時代的共振點。”江西省南昌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戴慶鋒認為,當代青年正以技術革新、美學重構、跨界融合,讓龍舟從民俗符號升級為文化IP,使非遺“活”起來。
從推刨聲到鍵盤聲,千年龍舟在青年手中“劃”出了新航道。正如周海峰所言,“我們的龍舟,既要載得動鄉愁,也要駛向未來。”(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