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尹航:瀘定縣紅飄帶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四川省第十四屆、第十五屆青聯常委、甘孜州青聯副主席。
瀘定縣紀念碑公園內,原創舞臺劇《飛奪瀘定橋》激昂開演,“跑完二百四,拿下瀘定橋”的吶喊聲,瞬間將觀眾拉回1935年的激戰現場。這部作品的背后,是康定創業者尹航十余年堅守紅色文化傳承的熱血實踐。
1987年,尹航生于康定,長于大渡河畔。因自幼受紅色故事熏陶,再輔以家人悉心教誨,早早就與紅色文化有了解不開的情緣。“我從小聽祖輩們講述紅軍過草地、飛奪瀘定橋,長征故事在我從小的記憶里就有著深厚的情結 。”尹航說。
成年后,尹航始終無法忘懷兒時記憶中的紅色印記。2017年,他毅然響應國家返鄉創業號召,放棄大城市的創業機會,回到家鄉創立瀘定縣紅飄帶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決心以文化產業為載體,讓塵封的紅色歷史“活”起來。尹航告訴記者,“我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遞紅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家鄉這座紅色名城和長征故事。”
創業初期,尹航敏銳捕捉到一個現象:許多游客在瀘定橋前拍照打卡,卻對“二十二勇士”的英勇事跡知之甚少。這讓他深感責任重大,總得有人把這段歷史講給大家聽,而且要用大家聽得懂、看得懂的方式。秉持“以文達心,以品入作”的理念,他將目光投向舞臺劇這一藝術形式,立志打造一部能夠直擊心靈的紅色文化作品。
為了讓《飛奪瀘定橋》真正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尹航傾注了全部心血。2023年,他再投入3000萬元邀請國內頂尖藝術團隊對劇目全面重新打造,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反復研討劇情,招募專業演員進行系統培訓。如今,通過音樂、戲劇、舞蹈、舞臺美術、多媒體和AI技術等多元手段,劇目不僅全景式還原了艱苦行軍、激烈戰斗的歷史場景,更深入刻畫了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我們不是簡單地復刻歷史,而是要讓年輕人感受到,那些英雄也是血肉之軀,卻能在絕境中堅守信仰。”尹航說道。
2024年5月29日,《飛奪瀘定橋》試演成功,同年7月1日正式公演。憑借“專業+情懷”的獨特魅力,該劇迅速成為紅色文旅演藝的典范。截至目前,紅飄帶藝術團已完成1400余場演出,其中公益性演出達300余場。
“舞臺劇《飛奪瀘定橋》不僅是藝術載體,更是紅色基因的當代化表達。”尹航向記者介紹,“在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的同時,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打造了特色化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圍繞‘飛奪瀘定橋’核心IP,開發多元化主題線路,與甘孜州其他紅色景區聯動,打造‘長征甘孜段’精品線路;與自然景觀聯動實現‘紅綠結合’的旅游線路瀘定橋可突破傳統觀光模式,構建集教育、體驗、消費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生態鏈,打造成為全國紅色文旅融合的新標桿。”
然而,紅色文化傳承之路布滿荊棘。紅色旅游市場的周期性低迷,讓公司面臨資金短缺、人才流失、運營成本高昂等多重挑戰。為了保住承載紅色精神的IP,尹航不惜背負債務,用盡一切努力保住這份“紅色產業”。最終這份執著打動了家人,從最初的不理解轉變為全力支持。“再難也要堅持,這是我的使命。”尹航堅定地說。
除了文化傳承,尹航始終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多年來,他積極投身抗震救災、疫情防控、扶貧助困等公益事業,長期助力家鄉公益事業,資助數十名貧困學生,關懷殘疾兒童和孤寡老人,累計公益捐贈高達150余萬元。
“歷史是根,傳統是魂;根不能斷,魂不能丟。”在與尹航的交談中,“情懷”與“責任”是他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在他的講述中,記者不僅感受到他對紅色文化的熱愛與執著,更看到一位普通人以一己之力,為傳承紅色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接下來,將繼續深耕紅色文化領域,不斷創新,為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貢獻更多力量,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尹航表示。
全媒體記者/ 甘超???????
編輯/ 毛莉泓
校對/ 黃星潔
責編/ 劉睿娟
審核/ 肖宵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