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官員在場上沒有給美國半點面子,直接“無視”了美方高官的一番表演。
美官員抹黑中國的言論被歐洲各國默契無視
這次翻車的主角是美國能源部代理助理部長湯米·喬伊斯。他在峰會上把矛頭直接對準了中國,聲稱“中國主導了全球清潔能源供應鏈”,歐洲如果加速綠色轉型就是“把對手的利益放在自己人民安全之上”。
他說得有多難聽?“清潔能源政策是危險的”,“歐洲國家會被中國脅迫”,等等之類的老調重彈,一聽就知道是典型的美式輿論攻擊——既不提供解決方案,也不承認現實進展,只會潑臟水、挑矛盾。
這番話說完后,全場安靜。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的發言幾乎沒人回應,被現場“冷處理”。不僅如此,美國對中國的指責也沒有引起歐洲任何國家的附和。
換句話說:美國想拉歐洲一起“圍堵中國”的算盤,失敗了。
歐洲官員為何不給美國面子?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在清潔能源方面,中國的實力和發展都是有目共睹的。
歐洲這些年在新能源、氣候問題上一向走在前面,自然對全球綠色供應鏈的發展一清二楚。光伏、電動車、電池、新能源儲能這些領域,中國不僅價格有優勢,更重要的是——技術上已經全球領先。
歐洲不是沒想過“去中國化”,但事實是:目前離不開中國。中國制造讓清潔能源變得可負擔、可推廣,歐洲國家民眾是真正從中受益的。這一點,各國政府心里都很明白。
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讓歐洲各國頗為失望
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能源價格飆升的背景下,中國的產品穩定又高效,歐洲正需要大量引進。美國這時候跳出來潑臟水,簡直像是“既不賣飯,又要人餓肚子”,只會引發反感。
另外,有意思的是,嘴上說著“綠色轉型危險”,美國卻在這場峰會上拼命推銷自己的天然氣和石油。這就像一個賣煙的,跑去養生講座上指責別人喝茶不健康——毫無說服力。
美國的本質就是在搞“能源霸權”的老套路,一方面攻擊中國搞綠色能源是“陷阱”,另一方面又要歐洲繼續買美油美氣,根本不是真心為歐洲考慮,而是借“安全”之名推銷產品、控制市場。
這種伎倆,歐洲人已經看透了。最重要的是,歐洲現在是真的開始不信任美國了。
特朗普此次重返白宮之后,先是揮舞關稅大棒,對進口到美國的德國汽車、法國奢侈品重新加征關稅;再就是繼續在碳邊境調節等議題上“敲詐”盟友;在俄烏問題上也不斷模糊承諾,讓歐洲對自身安全更加不安。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歐洲唯一依賴的伙伴”了。更何況,在綠色轉型這件事上,歐洲國家自己有計劃、有路徑,有中國這個最重要的制造支撐,不需要聽命于美國的“石油商人”。
這場小插曲看似只是峰會上的一次外交交鋒,實則透露出一個重大信號:中歐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不僅不可避免,反而可能進一步深化。
中歐清潔能源合作一直在穩步推進
回顧近幾年,中歐清潔能源合作一直在穩步推進:中國是歐洲最大的太陽能板、風電設備、電動車電池供應國;而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重要目的地;目前,雙方還在繼續共同推動綠色金融、碳交易機制對接。
這些合作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和經濟價值,也幫助歐洲更快實現了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標。
而美國呢?除了嘴上喊著“綠色轉型”,自己卻仍是全球最主要碳排放國之一,頁巖氣、煤炭出口一刻不停,還對清潔能源產品設置高關稅。這樣的“合作者”,歐洲當然不會真信。
面對美國的污蔑和挑撥,中國的戰略很明確——不對罵、不硬懟,但該合作的一樣推進,該澄清的及時發聲。
這次歐洲在公開場合“冷落美國”,可以說是中國堅持不結盟、不對抗、合作共贏戰略的一個回報。靠實實在在的技術、產品和市場贏得尊重,比天天喊口號強太多。
總而言之,這次歐洲官員當眾讓美高官下不來臺,是對美國“潑臟水”外交的無聲反擊。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國際關系越來越現實,誰做得好,誰說得算。
美國靠挑撥、恐嚇、抹黑維持霸權的那一套,在清潔能源這個領域,已經不好使了。而中國,正是靠著真本事、真合作贏得越來越多伙伴的尊重。
未來的全球綠色轉型,誰是真正的引領者,時間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