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
5月4日,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
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
秦始皇帝陵東南部的內外城垣之間有一座陪葬坑,里面出土了一批半裸陶俑——他們胖瘦不一,有的魁梧健壯,有的瘦小纖細。這些陶俑既不是軍人,也不是文官,他們究竟是什么人?
“大力士”竟是雜技演員?
這批陶俑中,有一個形如大力士,其高抬的手臂仿佛在托舉什么重物。考古學者很快找到了線索——這座陪葬坑還出土了一件重達212公斤的青銅大鼎。秦人尚力,舉鼎原是軍隊的習武活動,后演變為“百戲”表演的項目之一。這個“大力士”陶俑與青銅大鼎,是否代表了秦朝宮廷的“百戲”表演?
秦朝“百戲”是怎樣表演的?
考古學者根據《漢書·藝文志》和漢畫像石的記載,推測這些陶俑可能是秦朝百戲中的“俳優”——以雜技、歌舞為業的表演者。這座陪葬坑也因此得名“百戲俑坑”。這些姿態各異的陶俑,仿佛正以凝固的瞬間,向我們展示秦朝“百戲”的鮮活場景,他們的動作、服飾能否揭開兩千年前文化娛樂的神秘面紗?
百戲俑坑出土的35個陶俑均分布在三號過洞。還原他們的站位后,發現一側藝人高大健碩,一側藝人瘦小靈巧——這一有著明顯用意的場景,似乎遵循著某種藝術規律。為搞清楚表演中的人物關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請來了專業的雜技演員,他們將如何解開百戲俑的站位之謎?
考古人員在發現百戲俑坑后的第二年,于秦始皇帝陵的東北角發現了一座神秘的陪葬坑。這里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有仙鶴、天鵝、鴻雁三種水禽的造型。此處離封土北邊沿約3000米之遙,它還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嗎?它與秦始皇帝陵有怎樣的關系?
秦朝的皇家苑囿什么樣?
秦始皇帝陵的青銅水禽陪葬坑,一共出土46只青銅水禽,包括20只天鵝、20只鴻雁、6只仙鶴。它們或低頭覓食,或曲頸向天,造型逼真,姿態傳神。為什么青銅水禽坑被設置在如此偏遠的東北方?這些青銅水禽,是否“上林苑”的縮影?
秦朝馴獸竟然用音樂?
在同一座陪葬坑中,還發現了一批獨特的陶俑——他們赤足穿襪,姿態前所未見。更神秘的是,陶俑周圍出土了銀義甲等樂器的小殘件。這是否暗示了他們在演奏樂器?史書記載,秦朝有音樂人才能與禽鳥交流,甚至使其隨樂起舞。這些陶俑,是否正是傳說中的音樂馴獸師?
秦人的寫實主義藝術究竟抵達了怎樣的高度?這批青銅水禽的關節透筋見骨,眼神靈動飽滿,腳蹼薄如蟬翼,羽毛絲絲分明——秦人是如何讓青銅仙鶴的尾羽之間留有少至2~3毫米的空隙,呈現出蓬松感?又是如何用同一種材質做出不同的質感?
秦人的狀物能力令后人望之興嘆,他們熟練地掌握了比例和形體結構的規律,在形神的把握上,把外在的形象與內在的精神、氣質融為一體,體現了“形具而神生”的秦朝寫實藝術風格。
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看來,秦朝雕塑的風格特征是中國古代雕塑中寫實主義的一個高峰,足以媲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寫實主義藝術成就。
5月4日CCTV-1 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揭秘秦朝的文化娛樂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