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老槐樹底下,王大爺盯著手機日歷直皺眉。今兒個5月5日,農歷四月初八,下午1點56分57秒交立夏。“上午立夏雨不愁,下午立夏旱不停”,這話他打小聽爺爺念叨。
可瞧瞧今年這光景,入春后雨水就沒痛痛快快下過幾場。麥田里的麥苗蔫巴巴的,葉子卷得像旱煙桿,澆水的水泵突突響個不停。
老輩人傳下來的農諺,說立夏時間能斷夏天旱澇,真有這么準?2025年這立夏偏趕在下午,按“早立夏涼颼颼,晚立夏熱死牛”的說法。不光天要熱,怕是雨水也跟著“犯懶”,莊稼人心里都懸著塊石頭。
再看周邊,廣西、河南好些地方早旱得厲害,河溝見底,秧苗栽不進田。“立夏在頭,三伏熱出油”,農歷四月初八算“立夏在頭”,三伏天要蒸桑拿?厄爾尼諾現象還沒走,太陽黑子又趕上活躍期,老天爺這是要“放大招”?
有人說現在科技發達,衛星云圖比老諺語準,可為啥地里的老漢還瞅著天嘆氣?
去年冬天雪少得可憐,“冬雪少,夏暑早”,熱天提前來,雨水卻跟不上。“立夏無雨三伏熱,立夏有雨谷滿倉”,要是今兒個能下場透雨該多好。
但天氣預報說明天多云,沒雨,老漢們蹲在地頭吧嗒旱煙,眉頭擰成繩。南邊的村子還留著“立夏秤人”的習俗,可秤砣吊起來,心思全在莊稼上。“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節氣三候照常來,可雨水不來,莊稼咋瘋長?
北方冬小麥正灌漿,最怕干熱風;南方水稻等著插秧,田里裂得能塞住腳。
老輩人傳下的農諺,是千百年瞅著天吃飯攢的經驗,咋能說不管用就不管用?可現在氣候變了,夏天暴雨說下就下,干旱也常賴著不走,讓人摸不準脈。
就像“立夏東風搖,麥子水里撈”,要是真刮東風,澇了咋辦?沒風,旱了又咋辦?矛盾在莊稼人心里打轉,一邊盼著老諺語靈驗,一邊怕老天爺“耍脾氣”。
我個人覺得,老理兒得聽,可也得盯著天氣預報,兩頭準備著才踏實。你看那田間地頭,有人拉來水管澆地,有人在田邊插竹竿測雨情,啥招都用上。“立夏雷轟轟,五谷堆滿倉”,要是今兒個打個雷,哪怕掉幾滴雨,也算給個盼頭。
但天公不作美,日頭明晃晃的,蟬還沒開始叫,空氣里卻透著股燥熱。
莊稼人不知道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的賬,早算到了每一塊田里,每一場雨里。可日子還得過,地還得種,老輩人的話像顆定心丸,卻也帶著幾分愁緒。今夏到底是澇是旱?
且看立夏后的天老爺咋變臉,咱們且走且瞧。但有一條準沒錯,靠天吃飯不如自己攢勁,澆水抗旱的管子,早備著總沒錯。
末了,王大爺把煙袋往鞋底磕了磕,嘟囔著:“老輩人留下的話,寧可信其有吧。”這話在槐樹底下打轉,混著泥土的潮氣,飄向遠處盼雨的農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