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田埂上,盯著白晃晃的天直皺眉。今兒立夏,地頭沒見半滴雨,風還呼呼往北刮。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他吧嗒著旱煙,念叨的老詞讓人心慌。
村里老人都說“立夏看夏”,這天的天氣是伏天的“信號彈”。
可氣象站說,按規矩現在還算春天,三伏天熱不熱,得看老講究撞上現代天。早年間“立夏刮北風,伏里似火烘”,北風一起,伏天準是干烤模式。
可南邊的親戚又說“立夏小滿,江河水滿”,南北說法不一樣,到底該信哪般?翻了翻日歷,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足足30天。
末伏挨著處暑,村里都怕“秋老虎”回頭咬一口。老輩人還說“晚入伏熱得跳”,今年夏至到入伏隔了29天,妥妥的晚伏。
但也有人嘀咕,“母伏涼颼颼”,入伏農歷六月廿六是雙數,說不定沒那么烤。手機里彈出天氣預報,華北立夏晴轉多云,風力3 - 4級沒雨水。套農諺“立夏無雨三伏熱”,難道真要熱得莊稼卷葉子?
可鎮上農技員說別怕,現在能人工增雨,水渠也通到了地頭。但電視里又講,全球變暖這十年,三伏天平均升溫1.
5℃,極端高溫越來越常見。村東頭李叔家去年伏天曬壞了半畝玉米,今年早早就架起了遮陽網。
西邊張嬸煮了立夏蛋,念叨“吃了蛋,不疰夏”,老習俗里藏著護莊稼的心思。“立夏雷唱歌,四十五天旱”,可今年沒打雷卻刮風,伏天的雨到底在哪邊?
氣象局的專家說,農諺是經驗,還得看副熱帶高壓啥時候來“掌控大局”。有人信老說法早早蓄水,有人看預報覺得現代技術能抗旱。
矛盾就在這擺著:老智慧和新科技,咋在伏天高溫里打配合?
就像“七家粥”分鄰里,老傳統講究互幫,現在抗旱也得靠大伙一起干。可不管咋準備,都怕伏天熱過了頭,河里的水不夠灌,地里的苗扛不住。
我個人覺得,老祖宗的農諺像面鏡子,照著天時的規律。
但如今氣候變了,鏡子里的景象也跟著晃,得留個心眼多防備。末伏在8月9日開始,那時候玉米正灌漿,最怕干熱曬癟了粒。
“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這話在村里傳了輩輩,今年到底靈不靈?村口的老槐樹沙沙響,沒給答案,只把日頭往更毒里曬。有人說農諺過時了,有人說老理兒不能丟,爭來爭去沒個盡頭。
但有一點錯不了:伏天來了,防暑澆水都得提前打算,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勤快點。
老輩人留下的,是看天的智慧;咱現在要做的,是把智慧和法子都用上。熱不熱,最終還得看天老爺的臉色,但準備足了心里才不慌。就像“立夏養好心”,伏天能不能順,得提前把該做的活計都落了地。
至于今年三伏天到底多熱?咱且等著看,反正老輩人的話,和現代的天氣預報,都得聽著。
老祖宗的話藏著智慧,可老天爺的脾氣,咱還得揣著敬畏多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