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蘇大地,冷空氣攜6級陣風卻解不了土壤焦渴。
鹽城氣溫24小時驟降5℃,可田里的土還是裂得像龜背。無錫張大姐蹲在桃林里,摸著焦枯的葉片直嘆氣:“果子都畸形了,噴淋澆過也沒用。
”中央氣象臺的干旱黃色預警,把江蘇中南部劃進了特旱圈。1 - 4月降水量才是常年三成,這雨缺得太狠了,創下氣象記錄新低。氣象云圖上,橙色干旱區和預報的小到中雨,像兩路人碰不上面。
專家說蘇南得50毫米以上降水才夠,可這場雨連三分之一都不到。泰州的麥田里,農技專家扒開土,墑情監測儀紅得刺眼,小麥灌漿正等著水呢。
當地調了200臺噴灌車,夜里低溫時錯峰澆水,就怕水被太陽“搶”走。蘇州氣象局的留言區炸了,1.
2萬多條催人工增雨,可工程師對著衛星云圖直搖頭。高壓脊把積雨云擋得遠遠的,最近的合格云系還在安徽,急也沒用。
太湖水位降了0.
8米,沿湖城市開始管著用水,企業都搞起循環水了。南京長江邊的礁石群冒出來,航道部門不得不重畫航行圖,這旱情影響真不小。洪澤湖的北風卷著鹽堿塵粒,空氣質量監測站的數值往上躥,次生災害跟著來。
宿遷的消防連著滅了三起蘆葦火災,專家提醒:土壤含水低于12%,煙頭都能成災。5日的降雨或許能潤潤空氣,可氣象學家說,這雨滲不進深層土,解不了根本。
更讓人懸心的是,副熱帶高壓今年會不會按時來,帶來足夠的雨水?長三角“汛期不汛”會不會成常態,這問號在每個農民心里打轉。北方的陜西、河南也旱著,和江蘇連成一片干旱帶,旱情不是一地的事。
廣西那邊也喊渴,降水量少,高溫蒸發快,水庫蓄水都不夠了。都說“靠天吃飯”,可這天越來越讓人摸不準,咋辦呢?人工增雨等云系,調水灌溉搶時間,這些應急招能解一時急。
可長期來看,水利設施、抗旱技術,是不是得下更大力氣搞?氣候變化的影響擺在眼前,極端天氣可能越來越多,準備得更周全才行。
這場旱情像面鏡子,照出了靠天吃飯的脆弱,也讓人看到積極應對的必要?,F在盼著雨能多下點,更盼著以后面對旱情,能有更多辦法、更少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