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街角的沙縣小吃店沒了往日的熱鬧。玻璃上的價目表漲了三成,老板蹲在門口搓面團,案板邊堆著廉價面粉袋。
,這個曾靠“五元管飽”火遍全國的小吃,如今全國一年關掉3000家店。上世紀九十年代,沙縣“標會”風波讓不少人背井離鄉。
他們挑著鴛鴦鍋、揣著木槌走南闖北,從福州街頭的小攤,慢慢鋪開近十萬家門店的版圖。那時候,學生黨下晚自習、上班族加完班,總愛鉆進亮著燈的沙縣,一碗飄香的扁肉就能撫慰腸胃。可如今走進門店,拌面醬料稀得像水,蒸餃皮厚得能當包子。
有顧客抱怨:“以前五塊錢能吃飽,現在十塊錢吃不香,量少價高不說,味道還變了。”加盟店為了省成本,用便宜食材、省培訓流程,總部規定的標準化手冊,成了抽屜里的擺設。
外頭的競爭更是打得火熱。
黃燜雞米飯推出現炒套餐,蘭州拉面玩起國潮裝修,就連麻辣燙都能自選食材搞出花樣。再看沙縣小吃,菜單十年不變,門店還是老式排檔風格,年輕人路過連正眼都不瞧。
2024年那場震動行業的高管被查事件,更讓沙縣小吃雪上加霜。董事長、副總經理接連出事,供應商開始猶豫供貨,加盟商打電話沒人管,消費者心里也犯嘀咕:“這牌子還靠譜不?
”曾經靠政府背書攢下的信任,就這么一點點散了。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2到2023年,全國總店數減少10%,可原材料成本漲了25%。
有的老店老板嘆氣:“房租人工都在漲,不漲價賺不到錢,漲價了客人就跑,兩難啊。
”可你去問年輕人,他們說:“不是舍不得多花那幾塊錢,是不想為越來越差的體驗買單。”我個人覺得,沙縣小吃的根在煙火氣。
以前街頭巷尾的小店,老板記得熟客的口味,面條煮軟點還是硬點,花生醬多放點少放點,都是人情味。
現在搞連鎖、拼規模,卻丟了這份細膩,標準化沒做好,反而把個性化搞沒了。轉型的聲音早就有了,有人說要學網紅店搞裝修,有人說要推新品類。
但別忘了,消費者懷念的不是某道具體的小吃,而是那個隨時能推門進去、吃得舒服又安心的地方。食材好不好、分量足不足、服務熱不熱乎,這些細節才是留住人的關鍵。
如今的沙縣小吃,就像一個曾經考高分的學生,突然跟不上班級節奏了。是該放下“國民小吃”的架子,重新回到街頭巷尾聽聽顧客的抱怨,還是繼續硬著頭皮搞擴張?
這個選擇題,考驗著每個從業者的心思。畢竟,餐飲這行,留住人心比開多少家店更重要。守住煙火氣,才是沙縣小吃真正的秘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