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
天水麻辣燙在全網爆火
讓許多人意外的是
最有趣的“麻辣燙”
竟然在甘肅省博物館
(看得小編這個眼饞啊......)
這是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
“天水麻辣燙”文創產品
一套有六個串串玩偶
每一個都有著靈動的表情
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
為它們添加辣度
加上博物館工作人員
原地變身“餐館服務員”的精湛演技
一時吸引了不少文創愛好者
一年過去了
小編還沒“嘗”上這“頓”麻辣燙
人家甘肅省博的“土特產文創”
早已更新換代了——
比如這款身上寫著“補氣”二字
看起來帶著三分不羈七分帥氣的
“疑似”大胡蘿卜
其實是毛絨版的黃芪(qí)
看見這氣血很足的表情了嗎?
作為甘肅道地的名優中藥材
在黃芪的眾多功效之中
排第一的就是補氣養血
“文創產品真的好抽象好可愛”
特色文創小店“進去出不來”
這是五一期間
剛到博物館打過卡的網友
給出的評價
還新鮮熱乎著呢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
假期的最后一天
咱們就來回顧一下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產品
熱辣滾燙的“出圈”之路
1
要說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
第一件“頂流”文創
可能要數2022年
那只長相呆萌、單腿站立的
“綠馬”毛絨玩偶
它的“正面丑照”被網友發到網上后
吸引不少游客來到甘肅省博物館
除了一睹銅奔馬的真容
“綠馬”玩偶
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頻繁被搶購到斷貨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銅奔馬與銅奔馬毛絨玩具(圖自新華每日電訊)
此后,甘肅省博物館
在“整活”的路上越走越遠
鯢魚紋彩陶瓶變身成“背著小瓶的魚”
銅牦牛成了“潦草小牛”
還把紅陶人面像做成了抽紙盒
一個又一個文物
走進人們視野中
文物和文創
實現了創新發展的閉環
圖自央視網
而為了設計出更貼近文物底蘊的文創產品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
專設文史研究部
在創意設計之前
團隊成員會對文物歷史資料
進行詳盡收集和梳理
加深對文物本身的認識
在設計過后
他們還會反復推敲
產品設計理念與文物是否相符
“文創產品必須傳達
正確的歷史文化內涵
才能經得起檢驗”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
負責人崔又心說
2
如果說
“綠馬”玩偶的走紅是意外
那如此活潑的創意絕不是偶然所獲
用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的話說
這是經過頭腦風暴后
“自然流淌到筆尖的奇思妙想”
文創團隊成員吳小雨
還記得那天討論
銅奔馬的文創設計時
她突然把注意力
放在了馬的正面:
咧嘴歪笑的馬兒
讓人一看就覺得很喜慶
“能不能還原這個表情
做個‘綠馬’頭套?”
她的想法一下子得到團隊響應
頭套生產后
迅速沖上社交平臺微博熱搜
人們被厚重文物
“呆萌可愛”的另一面
深深吸引
“綠馬”文創頭套。圖源甘肅省博物館官網
此后
整個團隊大受鼓舞
放開手腳讓“綠馬”跳起體操
擁有“奔奔”和“跳跳”的名字
與“中二”的性格
靜止的文物一下“活”了!
圖自甘肅省博物館線上店鋪
僅有形象設計還不夠
負責文案設計的吳小雨
為這些文創產品
構建了豐滿的故事:
“綠馬”玩偶
充滿積極樂觀的精神
傳遞簡單真實的快樂;
不修邊幅的蓬松毛毛
象征牦牛野性的帥氣
它們有名有姓、有性格
從歷史背景中延伸而來
與現實相互映照
3
那么話又說回來
甘肅博物館的文創產品
是怎么從文物本身
延展到麻辣燙的?
文創團隊
多為甘肅本地人
“大家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意
讓大眾了解到這片西北大地
不僅積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還擁有不勝枚舉的
豐富物產和自然風光”
團隊成員徐丹說
因此
他們選擇讓文創產品
不只局限在文物本身
省內標志性景點
被融入這些產品的包裝
甘肅土豆、百合、花椒、黃芪等
土特產也都化身絨毛玩偶
包括一碗“天水麻辣燙”
圖自甘肅省博物館線上店鋪
當優秀傳統文化
與現代社會互動互通
文博與大眾
也正實現“雙向奔赴”
怎么樣?
聽了這番介紹
你想不想去甘肅省博物館
來一碗“麻辣燙”?
原標題:《都2025年了,誰還不知道甘肅省博物館的“麻辣燙”升級了?》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