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圖開啟2025立夏)
乙巳年/ 柒 立夏
2025年5月5日 - 2025年5月20日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SUMMER TIME
每當紛飛的柳絮白雪般地在空中飄落、在地上翻滾,此時的蘇城迎來了短暫的暮春時節。這場柳絮將一直飄蕩到“五一”節過后,直到嫩綠的幼葉掛滿了枝頭。五月初,正值農歷的立夏節氣。
立夏,預示季節的轉換,標志著夏季的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45°,交節時間在5月5日。立夏節氣在戰國末年就已經確立了,古書有云:“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發芽生長的植物到此已經長大了。立夏時節氣溫明顯升高,雷雨天氣增多,農作物生長進入旺季。
#1
立夏
三候
立夏時節,太湖濕地悄然換上夏裝,與三候物候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初候,螻蟈鳴。
“螻蟈,蛙也。”在立夏節氣的夜晚,蛙聲此起彼伏。不過也有人認為,螻蟈是一種叫螻蛄的農業害蟲,對季節變化特別敏感,在立夏時已經鉆出地面,開始聒噪個不停了。我國古籍《淮南子》中說:“螻蟈鳴,邱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
二候,蚯蚓出。
蚯蚓是善于鉆地和疏通土壤的益蟲。蚯蚓對溫度和濕度特別敏感,而且由于它們久居地下,對地溫變化也特別敏感。蚯蚓出來活動,說明氣溫和地溫都已經上升到位,中原地區不太可能再度降溫到0℃以下,這就是夏天到來最明顯的信號。
三候,王瓜生。
王瓜屬于葫蘆科,是一種對季節變化特別敏感的植物。如果說螻蟈和蚯蚓主要感知地溫,那么王瓜就重點感知氣溫和陽光雨露。在立夏節氣到來之際,王瓜伸展藤蔓,長出枝葉,開出花朵,這正是日照增加、氣溫上升、濕度增大到夏天臨界點的表現。
#2
立夏到了
為何還是一片春光?
早在戰國末年,立夏節氣就已經確立,人們把它視為夏天的開始。
實際上,立夏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迎來真正的夏天。氣象學上將連續5 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 ℃以上作為夏季開始的標準。
立夏到來時,我國只有南方部分地區的氣溫達到這一標準,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 ~20 ℃,依然是一片春光。
立夏之后,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氣溫迅速上升,但是降水仍然短缺。這些地方的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會嚴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減產。通常,農民會在這段時間內灌水抗旱。
與華北、西北干旱天氣不同,立夏之后,我國南方地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和陰雨天氣日數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可能導致多種病害流行,比如小麥易感染赤霉病,棉花易感染炭疽病。為避免病害暴發、作物大面積減產,人們通常會采取增溫降濕措施,并配合藥劑,保證作物健康生長。
在古代,立夏當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紅色禮服,搭配朱紅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在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
#3
夏之暑席
無上清涼
春天過后,芳菲歇去,夏木陰陰最可人。立夏節氣的前后,碧螺春綠茶的炒制接近尾聲。武夷山三坑兩澗的正巖茶,才開始毛茶的制作。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紅茶,也在發酵焙火。其后,日復一日,暑熱逼人,綠茶、白茶、普洱茶的生茶等寒性較重的茶,開始當家。夏日的茶席,常以簡淡翠綠的色調,營造夏日的清涼品茶空間。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這個季節,春花落盡,像蘇軾詞中描寫的“踏散芳英落酒卮”“一點微酸已著枝”。此時的梅花謝幕,微酸的青梅一點點,剛剛掛上枝頭。其他的果木花卉,和清幽高寒的梅花一樣,都已告別春天,餞別花神,所以夏季是尋找花材比較尷尬的季節。
幸好,還有薔薇、石榴花、荷花、木槿、松樹枝、無名的山野之花等,可見之于茶席上。夏季的花,雖然不多,但卻有著強烈的時令特色,如荷花,尤其是木槿花。《禮記》記載:“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也就是說,只有到了夏至,木槿花才開始盛開,繁花似錦,朝開暮落,這都是節氣的力量使然。
豌豆
宛宛
立夏時節,正是豌豆上市的時候。剝開碧綠的豆莢,一顆顆光滑圓潤、翠綠發亮的豌豆整齊地“排排坐”,用手指輕輕一捋,豆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跌落到盆中,發出嘭咚、啪咚的響聲。
立夏飯
在南方很多地區,立夏日的午飯要吃帶有豌豆的立夏飯。立夏飯最初叫“五色飯”,由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等五種顏色的豆類和大米煮成,后來改為摻雜豌豆的糯米飯。
和立夏飯搭配的,還有成雙的煮雞蛋、成對的全筍和一盤帶殼的豌豆。舊時的人們對生活有著樸素的想象與期望,蛋形如心,食蛋可以使心氣充足;成對全筍象征人的雙腿,寓意雙腿如竹筍般強健;帶殼豌豆形似眼睛,希望雙眼像豌豆般清亮。
豌豆是立夏飯中的主角,立夏時節正是豌豆上市的時候。剝開碧綠的豆莢,一顆顆光滑圓潤、翠綠發亮的豌豆整齊地“排排坐”,用手指輕輕一捋,豆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跌落到盆中,發出嘭咚、啪咚的響聲,做熟后的豌豆清爽中帶著絲絲甜意。豌豆不僅外表惹人愛,而且嫩葉、嫩梢、嫩豆莢都可食用。其中,末端的嫩葉和嫩梢被稱作“豌豆苗”或“豌豆尖”,可清炒,也可用作火鍋的配菜。
豌豆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等地,有一種說法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豌豆的種子,豌豆開始在中原地區種植栽培。在歷史上,豌豆擁有眾多不同的名字。我國古代稱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為“胡”,而豌豆由西域引進,所以它最開始叫“胡豆”;因為它的顏色碧綠,又被稱為“青豆”和“青小豆”;又因它生長過程耐寒不耐熱,故得名“寒豆”和“雪豆”。豌豆是一種攀緣植物,李時珍形容它:“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宛名。”“宛”字加上豆字旁,便是“豌”了。
豌豆糕
夏季炎熱,連胃口似乎都被“曬蔫”了,吃不下飯,還常常感到困乏,這種現象即為“苦夏”或“疰夏”。可是,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清涼爽口的食物來開開胃,增加食欲。專門記載民國時期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里說:“立夏,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謂之不疰夏。”立夏這天,小孩子騎坐在門檻上吃豌豆糕,整個夏天就可以避免疰夏。這也許表達了人們要把厭食之感擋在門外的愿望。
豌豆糕的制作并不復雜,通常先將豌豆搗碎、去皮,然后煮爛變成糊糊狀,加入砂糖小火慢炒。民間傳統做法要在里面放上紅棗肉、柿餅等,之后放涼凝結,最后用刀切成小塊,吃起來口感細膩,溫潤甜滑。
豌豆糕傳入京城后改名叫豌豆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塊買黃瓊。”這首出自《故都食物百詠》里的詩,表明了豌豆黃在燕京傳統小吃中占有的重要席位。豌豆黃本是民間小食,相傳在慈禧時,被皇宮御膳房改良,之后便“黃袍加身”,成為宮廷宴席上的名點。從此,豌豆黃便有了“粗細”之分。粗豌豆黃就是原先的民間做法,皇宮里的細豌豆黃,則要選取上好原料,工序精細講究,容不得半點雜質,凝結成塊時不能有絲毫裂紋。細豌豆黃在配方中去掉了紅棗等配料,回歸它本身的豆香味,味道更加純正了。
御廚們對豌豆黃全新的詮釋與演繹,使它在小吃界贏得名副其實的地位,甚至成為國宴上的常客。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親自指定豌豆黃為宴席上的第一道甜點。
蘇州園林里的
立夏
春盡日,萬物至此皆長大。涼風是即將到來的熾烈開場,豐盈快意的綠揮就生機勃勃。
夏日初至,依稀帶著四月暮春濕漉漉的清冶,園林的春草與春柳尚未褪去青澀,嫩生生地照著愈發明亮的暖陽。
自春入夏的園林,在這個青春就緒的五月初頭,便格外有一種勃勃的朝氣。
向著生,向著陽,向著一切美好的光明而生長。
— FIN —
視 覺 /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呆呆龍
部分圖文來自于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