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朋友應該對坎兒井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被稱為“火洲”的新疆吐魯番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之一,那里的水資源非常匱乏,水對老百姓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東西,雖說高山上的積雪會融化成水,但據說西漢時期的吐魯番并沒有儲藏水的設施,所以人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水資源流失,繼續遭受著高溫缺水的折磨。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坎兒井應運而生,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坎兒井的發明徹底解決了吐魯番當地的缺水問題,莊稼灌溉有了保障,造福了無數百姓一代又一代。
當年漢武帝劉徹著手為新疆修建獨特的水利工程——坎兒井。自西漢創始坎兒井后,歷朝歷代對坎兒井的建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清末時期更得到林則徐的大力支持,灌溉田地超五十萬畝。坎兒井的原理是什么?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
坎兒井其實就是在山上開挖的地下水渠,它由4部分組成: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時人出入及出士用的,豎井口長1米,寬0.7米,豎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高約1.6米,寬約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農田之間的水渠;澇壩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來灌溉農田。坎兒井一般長3-8公里, 最長的達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畝,最好的年灌溉可達500畝。
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著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現在的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坎兒井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共有1700多條,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
坎兒井是中華兒女智慧、文化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真實寫照。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久遠的國家,偉大工程自然不會少,但對于新疆的百姓來說,坎兒井是一項比萬里長城還要偉大的工程,是單純為了百姓考慮的偉大工程。
隨著近年環境惡化和油田開發,導致一部分坎兒井已經全部枯竭,現在的坎兒井只剩下700余條,所以保護坎兒井,保護古代人們的勞動心血和聰明智慧,迫在眉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