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夏有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今日立夏,萬物繁茂,養生迎來關鍵轉折。炎夏濕熱交織,稍不留意便會損耗元氣,常有人嘆“苦夏難熬”,實則是不懂順應自然。從飲食到作息,從情志到經絡,皆藏延年益壽之法。今日起,全家做好三件事,為健康護航。
一、飲食三秘訣,清熱又養身
吃上三瓜,清熱解暑
《本草綱目》有言“夏食瓜,勝良藥”,冬瓜、絲瓜、苦瓜堪稱立夏“清熱三寶”。冬瓜利水消腫,切塊加薏米燉湯,濕氣重者宜飲;絲瓜通絡潤膚,清炒或煮湯,可緩解皮膚干燥;苦瓜降心火,切片焯水涼拌,苦味減半,功效更佳。瓜類含水量高、熱量低,腸胃虛弱者可去皮去籽煮軟食用。不過,脾胃虛寒者少食苦瓜,或搭配姜絲平衡寒性。
補充水分,舒緩身心
夏季出汗多,需少量多次飲水。晨起一杯溫水喚醒腸胃,飯后一杯淡茶助消化,睡前一杯蜂蜜水潤燥安神。白開水最佳,綠豆湯、酸梅湯可偶爾替代,但忌冰鎮。口干時,麥冬、百合泡水滋陰;疲勞多汗,黃芪、五味子泡水補氣固表。喝水要小口頻飲,一次不超過200毫升,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切記,咖啡、濃茶、甜飲料越喝越渴,白開水才是生命之源。
食口粗糧,調理脾胃
清代名醫徐大椿說“五谷為養,粗糧為藥”,燕麥、玉米、紅薯是立夏養胃佳品。燕麥煮粥加枸杞,潤腸降脂;玉米糝配山藥,健脾助消化;紅薯蒸熟碾泥加牛奶做餅,香甜軟糯。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但每日攝入不宜超主食三分之一,搭配綠葉菜更助消化。牙口不好的老人,可將粗糧打磨成粉,混入面粉蒸饅頭,護牙又養胃。
二、八字順口溜,養生有訣竅
看天穿衣,增減有度
《老老恒言》提醒“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立夏后溫差大,老人和孩子衣柜里要備好薄棉背心、防曬衣、長袖襯衫三件套。雨天出行,鞋襪濕了立刻更換,以防濕氣滯留關節。熱時逐層脫,冷時及時添,靈活增減是關鍵。
晚睡早起,精神飽滿
《黃帝內經》云“夏益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晚上22點前入睡,早上6點起床,午間小憩30分鐘。睡前用艾草泡腳驅散疲憊,晨起拍打膽經疏通氣血。失眠多夢時,可用薰衣草精油或按壓耳后安眠穴。需警惕,熬夜追劇、打麻將最耗心血,周末補覺不如每日規律作息。
心志為喜,養好情緒
夏天心火旺,易躁易怒。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波動大,血壓、血糖會失控。火氣上頭時默念“心平氣和”,遇事深呼吸10秒再開口。閑暇時侍弄花草、練習書法,讓心靜下來。家人爭吵時,煮一壺菊花茶,火氣自消。記住,脾氣越大血壓越高,笑容越多壽命越長。
三、按摩小妙招,穴位顯奇效
勞宮穴:斂心靜氣
立夏后人體代謝加速,心腦供血易不足,可按摩勞宮穴。穴位在自然握拳時中指指尖輕觸掌心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以“三揉一放”法操作,每日早晚各1次,持續2 - 3分鐘后換手,可調節心臟功能,助眠。
間使穴:疏肝解郁
間使穴位于前臂,握拳屈腕,腕橫紋上3寸處。每日上午9 - 11點,用拇指從側面掐按穴位,順時針揉按3 - 5分鐘,可疏通肝氣,緩解胸悶。
合谷穴:活血通絡
合谷穴在拇指與食指并攏時肌肉最高點。一只手從外側包裹穴位,四指固定手背,拇指按壓或上下推揉施力,可調和氣血、驅散外邪,緩解頭痛、牙痛等癥狀,但孕婦忌按。
古人云:“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生藏于三餐冷暖、衣食住行的細節里,飲食忌寒涼,起居防貪涼,情緒戒焦躁,一家人無病無災,便是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