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和加入人民軍隊的軍人,時間截止到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之前。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人,基本都是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1933年,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十幾個紅色根據地,有30余萬工農紅軍。到了1936年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大會師時,再加上陜北紅軍,還剩下7萬余人。紅軍西征后又損失兩萬余人。到了“七七事變”前夕,經過擴紅(再加上南方游擊隊),工農紅軍尚有8萬余人。
這8萬余人的工農紅軍,抗日戰爭初期有4.5萬余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兩萬余人改編為國民革命陸軍新編第四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到1945年發展到120萬人。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展開了三年生死大決戰,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發展到近600萬人。
建國初期,兵強馬壯、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中,還有多少抗日戰爭前參加革命的工農紅軍,當年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人們只知道,經過22年漫長的殘酷戰爭歲月,人民解放軍隊伍里,早年參加革命的紅軍已經“百不存一”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年代,大批老紅軍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離職休養。軍隊中老紅軍干部大多數也是在這個時期離休,住進了部隊離休干部休養所(干休所)。
為了能讓這些離休的老紅軍頤養天年,享受較好的晚年時光。當年軍隊有規定,凡是在職是師級的老紅軍,離休可以享受副軍級待遇,住進軍職干休所。老紅軍達不到師級和一定參軍年限的,一般情況下,不能入住軍職干休所。
記得我原來服役的福建省軍區,在倉山駐軍區域,專門在煙臺山辟出一塊地皮,蓋了軍職干休所,起名“紅軍園”。入住紅軍園的都是老紅軍,其中有軍級干部,也有能夠享受副軍級待遇的師級干部。這就是當年國家和軍隊,對老紅軍干部的照顧和體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