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在塞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日,多爾袞傷重不治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39歲。
多爾袞攝政的七年時間,在他實際統治下大清從關外割據政權入關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先后擊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并連破南明弘光、隆武、邵武三大政權,只余最后一個永歷政權在西南一帶茍延殘喘,奠定了清朝大一統的格局。
可以說多爾袞實際上有著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功績,正是因為有著他替順治帝打下如此天下,所以順治帝身為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一位皇帝,死后對標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上廟號世祖。
因為多爾袞功勞太大,同時為了穩住多爾袞的黨羽,因此多爾袞死后,順治帝馬上下詔追尊他為皇帝,上廟號為“成宗”,這是一個上等的好廟號,上謚號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主謚號為“義”字,這是一個少見但含義不錯的謚號,結合當時多爾袞的功績,應該是顧名思義,稱贊多爾袞身為宗藩攝政為皇帝打下遼闊基業的大義,簡稱為成宗義皇帝,并且喪禮依帝禮。
等到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徹底坐穩皇位以后,既是為了集權也是為了報復多爾袞,是將多爾袞的黨羽清除,將多爾袞定為謀逆大罪,追奪一切封典,甚至是毀墓掘尸。
多爾袞謀逆可謂是清初的第一大鐵案,由清世祖順治帝欽定,因此之后的寬仁皇帝清圣祖康熙帝不敢觸這個霉頭,勤政皇帝清世宗雍正帝更是不敢也懶得理這樁陳年舊事。
直到127年以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平反大師清高宗乾隆帝出手了,他將這起清初第一大鐵案給推翻平反了,是恢復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并且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因為多爾袞無子,因此由他的養子多爾博(多爾袞同母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子)的后人承襲睿親王爵位。
關于乾隆帝平反多爾袞的具體分析,之前文章中具體分析過(乾隆帝平反攝政王多爾袞詔書原文),這里不再貼原文逐字逐句分析了。簡單來說平反大師乾隆帝具有豐富的平反經驗,他首先肯定了多爾袞功績,說道他是“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之后乾隆帝自然是為順治帝開脫,不可能說順治帝做錯了,是說道順治帝當時并沒有真正親政,是對多爾袞不滿的諸王貝勒大臣誣陷多爾袞,才導致多爾袞被“定罪除封”。
并且為了證明多爾袞是忠臣,又拿出三點證據。
第一點是像吳三桂等手握重兵的前明降將,只聽命于攝政王多爾袞,他“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
而且多爾袞當時對于忠于皇帝的大臣也沒有迫害清除,說明他沒有謀朝篡位之心。
第二點是多爾袞是“秉公持正”之人,像英親王阿濟格是他的同母兄,他也沒有區別對待,阿濟格犯下錯誤便是將其降為郡王。
第三點是當時諸王貝勒大臣只知道聽命于多爾袞,不將年幼的順治帝放在眼里,多爾袞還特意召集他們,要求他們尊重順治帝,并且提及當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勸他繼位,他無心皇位寧死不愿的過去,以表示自己只想做一個忠臣,要諸王貝勒大臣一定要尊重和忠心順治帝。
最后乾隆帝又強調道“假令當時王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寧敢復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意思評定多爾袞謀逆,不是順治帝的意思,是宵小誣陷的多爾袞,意思自己是孝道之人,不會否定祖先順治帝的。
又定調多爾袞是“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所以為他平反,并且還追上謚號為“忠”字,這樣一來,多爾袞便成為睿忠親王。有清一代268年之中,在宗藩之中,只有睿親王多爾袞和晚清恭親王奕訢的謚號為“忠”字,在乾隆帝賜予這個“忠”字謚號時,之前可沒有宗藩享受這個謚號,多爾袞是第一個享受此謚號之人,在當時可謂是享受到了獨一無二的待遇。
乾隆帝為什么要平反多爾袞呢,因為他是政治機器,他的帝王之道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有功必賞,有錯必罰”八個字,多爾袞有著那么大的功勞,卻落得一個凄慘下場,這對于乾隆帝來說,不是一樁無關緊要的陳年舊事,而是一個起到很不好示范的負面事件,為大清立下赫赫功勞就這下場?這讓后世之人怎么看呢?
這樣諸王貝勒大臣做起事來,有多爾袞這個例子在,也就沒什么動力了,不要小看這個負面影響,明朝的于謙和張居正都是力挽狂瀾的大功臣,結果都是下場凄涼,對于官僚階級的教訓就是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到明朝行將就木之時,除卻道德操守的原因以外,擁有不少精英的官僚階級,就是因為有著大臣力挽狂瀾卻不得好死的前例在,所以大多數官僚不是想著同舟共濟,而是毫無骨氣的先降李自成的大順,然后再降大清,沒有人再愿意站出來力挽狂瀾,所以通曉史書的乾隆帝是很清楚負面影響的危害的。
再加上當時已經過去127年時間了,曾經多爾袞架空年幼的順治帝,甚至直接當了皇帝的父親,稱之為皇父攝政王的屈辱已經隨著時間消散,沒有仇恨因素,乾隆帝更能理智的考慮問題,所以他是一定要平反多爾袞,要讓天下人看看,只要你有貢獻,那么朝廷不會虧待你的,應有的回報即使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像多爾袞的貢獻,過去127年,皇帝也不會忘記,也會補上。
再來說說為什么乾隆帝不恢復多爾袞的皇帝待遇,再度將他追封為成宗義皇帝呢,并且讓他進入太廟呢,這樣不是效果更好?
主要原因有著以下四點。
一是這并不利于乾隆帝的統治,他是為了激勵人心,不是自找麻煩或者說自找威脅的。
當時清朝的帝系傳承,都是父死子繼,沒有兄終弟及過,更是沒有小宗入繼大宗過,可謂傳承有序,也就是到了晚清咸豐帝的獨子同治帝年少絕嗣而亡,意味著咸豐帝一脈絕嗣,但由同治帝的堂弟光緒帝兄終弟及繼位,意味著皇位傳承還在咸豐帝之父道光帝一支,還在大宗。后來光緒帝絕嗣而死,也是過繼侄子溥儀來繼位,帝系傳遞依舊在大宗。
如果追封多爾袞為皇帝,然后將其養子一脈后人以睿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那么意味著清朝宗室內部又多了一支帝系,還是以鐵帽子王的形式延續著,哪怕這支帝系不純粹,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偽帝系,但對于乾隆帝所在的這支帝系還是有威脅的。
當然正常來說,這支偽帝系只能往上追溯到多爾袞,并且唯一可以追溯的皇帝也只有多爾袞一人,而與多爾袞同輩的清太宗皇太極一支,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是枝繁葉茂,并非只有孤零零幾人,正常情況下,即使之后皇帝子嗣不興,甚至絕嗣的話,那也輪不到多爾袞一支入繼大統,所以威脅還是很小很小的,可以說近乎于無。
不過乾隆帝可是一臺合格的政治機器,他對于所有能威脅到皇權的因素都是做到絕對的防范和打壓,包括對生母亦是如此。
雖然他孝順至極,雖然在乾隆帝之前清朝沒有出現過后宮干政,后宮對于皇帝沒有什么威脅,但他繼位以后,依舊對生母孝圣憲皇后防范至極,在交代太監宮女“盡心竭力侍奉”太后之外,特意強調不要將國家政事對太后說,就是害怕太后知道以后有什么想法會對他說,會影響他的判斷,更會使得后宮有了干政的空間。
這樣一個防微杜漸之人,他自然會考慮到恢復多爾袞皇帝待遇帶來的隱患,所以肯定不會恢復的。
而且追封多爾袞皇帝待遇的話,那更是徹底承認順治帝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多爾袞打下的,這樣一來,時間久了,搞不好對皇室不滿的人,會形成如此說法:
當今皇帝碌碌無為能坐了江山,都是先祖順治帝福臨運氣好罷了,靠著成宗義皇帝多爾袞打下天下,他們這一支最大的特點就是運氣好,說起來打江山守江山,還是要看成宗義皇帝一脈啊。
這對于乾隆帝一支的統治來說是極其不利的一面,這點乾隆帝應該也是考慮到了。
二是恢復多爾袞的親王爵位并且世襲罔替,有兩支鐵帽子王會對皇室感激不盡,如果恢復皇帝待遇,在皇權衰落時,這兩支鐵帽子王可能會聯合起來試圖以小宗代替大宗,對皇權造成一定威脅。
多爾袞被清算以后,他的養子多爾博被剝奪睿親王爵位,回歸到豫親王多鐸一支,仍為多鐸子嗣,被封為貝勒,他的本宗豫親王一支也因為多爾袞謀逆之事被牽連,被降為郡王爵位世襲罔替。
等到乾隆帝平反多爾袞時,已經是至第七代淳穎,他在當時不過是第六等的奉恩輔國公爵位,往上分別是奉恩鎮國公、固山貝子、多羅貝勒、多羅郡王、和碩親王,距離親王爵位天差地別,距離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且還是鐵帽子王中的親王爵位,更是遙不可及,他突然一飛沖天成為鐵帽子王,這可謂是巨大的天降幸運,可謂是春風得意,所以連留下的畫像中臉上都有一絲掩飾不住的得意與高興。
可想而知他這一支對乾隆帝的感激之情有多深,因此當時的睿親王一支可以視為忠實維護皇室的新興勢力。
再加上乾隆帝同一時間段開始量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情況,也就是說將約定成俗的事情制度化。諸如禮親王代善一支一直是世襲罔替,但并沒有明文記載這一支必須世襲罔替,只是因為代善功勞太大,所以歷代皇帝都允許其世襲罔替,而乾隆帝是在制度上將其明確,并且要求將世襲罔替的王爵恢復原封號,以讓世人清楚的知道他們祖上立下了大功,所以可以世襲罔替。
因為平反多爾袞,所以當年受到牽連的豫親王多鐸一支也是恢復原封親王爵位,成為鐵帽子王中的親王爵位,這也可以視為忠實維護皇室的第二支新興勢力。
雖然當時皇權統治已經達到巔峰,皇帝也不需要宗藩支持才能坐穩皇位,但改變開國以后一直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體系,使一支突然一飛沖天,一支由郡王升為親王,那么他們對于皇室的忠誠度肯定更大,增加了明顯忠于皇室的力量,也算是錦上添花之事。
如果追封多爾袞為皇帝的話,睿親王一脈雖然會感激,但是時間長了,感激之情變淡,很可能會滋生野心,更何況睿親王一支與豫親王一支本就是同為一支,皇權巔峰時還好說,兩支只能是老老實實,如果皇權衰落的話,兩大鐵帽子王有可能聯合起來威脅皇權,雖然威脅性不會太高,但對皇帝也不是好事兒。
三是得顧及到先祖順治帝的顏面,恢復多爾袞皇帝待遇的話,不說其帶來的政治隱患,這不就是變相說順治帝坐享其成嗎,這樣是打先祖順治帝的臉,更是乾隆帝自己打自己的臉。
四是真論起來,多爾袞被收拾是一點都不冤枉,乾隆帝平反他就已經是巨大幸運了,再恢復皇帝待遇是想都不用想。
多爾袞當年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種種跡象表明,皇父攝政王并不能滿足他,他架空順治帝的下一步是想當皇帝。
諸如打壓異己,將順治帝的大哥肅親王豪格害死,將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輔政之權罷免,扶持同母弟豫親王多鐸為實際上的二號人物之輔政王,將忠于順治帝的兩黃旗大臣打壓的或是革職或是發配為皇太極守陵,甚至直接說清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要在根本上否定順治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他如果真是忠臣,根本不可能這樣做,實在是當時天下未定,朝廷內部有著很多不滿多爾袞的諸王貝勒大臣,還有兩黃旗是忠于順治帝的勢力,這兩大勢力雖然在多爾袞的絕對權威下沒有什么反抗之力,但是如果多爾袞要篡位,要越過最后的底線,那拼死反撲的話,也是不小的威脅。
加上多爾袞當時不過三十多歲,正是春秋鼎盛之時,所以不急于一時,應該是想要等到平定天下,解決掉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以后,再進行篡位,結果出人意料的是身體羸弱的多爾袞竟然在墜馬跌傷以后突然死去,所以沒有進行最后一步。
乾隆帝之所以在當時前所未有的給多爾袞追上謚號為“忠”字,其實也是一種諷刺,給不忠的人上一個“忠”字謚號,意思是你心比天高,不想忠于皇室,想取順治帝而代之,但是你命比紙薄沒有做到,所以我就說你是忠于皇室的,是屈服于皇權之人,實在是讓人繃不住。也是要讓天下人看看,只要你有大貢獻,只要你沒有邁出謀朝篡位那一步,沒有一錯到底,那就還有挽回的余地,這是大有深意的。
不然上其他謚號其實更合適多爾袞,以多爾袞的功績,上“武”、“英”、“昭”、“靖”、“宣”、“莊”、“成”字其實更合適他,起碼沒有諷刺之意,或者說可以破例上二字,諸如上“忠武”、“武靖”、“武宣”、“武成”、“武莊”、“昭宣”等等。
有著這樣的歷史,排除為了政治意義的考慮,乾隆帝能平反他已經很不錯了,就已經很有肚量了,至于恢復皇帝待遇就不要想了。
如果多爾袞是真正的忠臣,對于順治帝是忠心耿耿,不獨攬大權,不打壓異己,一直安分守己,最后主動讓權于順治帝,那參考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大哥李憲為讓皇帝的成例,他曾經被追封的成宗義皇帝可謂實至名歸。
李憲為唐睿宗李旦長子,唐玄宗李隆基長兄,本為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時的皇太子,歷經武則天歸政,復位的唐中宗李顯被毒死,韋后亂政又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殺死,父親唐睿宗又復位之事,他審時度勢,知道三弟李隆基勢大并且野心勃勃,所以識趣的主動將儲君之位讓給李隆基,之后一直是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議朝政,為三弟唐玄宗所敬重。
公元742年,一生謹小慎微的李憲去世,唐玄宗大為傷心,是堅持追謚大哥為“讓皇帝”,這兄弟二人的歷史,可謂是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話。
如果多爾袞能做到李憲那種程度,那么順治帝大概率不會清算他,即使清算了,乾隆帝平反他時,有著這么忠心謙讓的過往,又隔了那么多年,威脅已經很小了,恢復他的皇帝待遇也沒什么,可是他并不是純粹的忠臣,只是一個潛有異心但沒有進行最后一步篡位的大功臣,所以能遇到平反大師乾隆帝就已經是上上簽,不然被清算也就被清算了,都過去了一百多年,沒有乾隆帝,多爾袞就真的永遠被掃進謀逆的歷史垃圾堆了,更不用說什么再恢復皇帝待遇了。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多爾袞都是只能平反,只能肯定功績,只能恢復睿親王爵位,不能恢復“成宗義皇帝”待遇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