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美關系緊張得不行,尤其在太平洋這塊,大家都盯著看會不會真打起來。有個英國學者叫西達爾特·考沙爾,他曾預言:要是中美在太平洋干一仗,決定誰贏誰輸的不是導彈,而是信息。這話聽起來有點玄乎,畢竟導彈多牛啊,射程遠、威力大,怎么可能不是主角呢?
考沙爾是倫敦皇家三軍研究所(RUSI)的研究員,這地方是1831年就搞起來的老牌智庫,專門研究國防和安全問題,在圈子里很有分量。他自己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國際關系博士,研究方向是戰略文化和現代戰爭,2018年畢業后就進了RUSI。
現在他主攻海權戰略和新技術怎么影響打仗,尤其關注無人機、人工智能、網絡戰這些前沿玩意兒。
2022年,他在《現代戰爭研究所》發的《除戰爭之外的所有戰略:充分利用灰色地帶》,講國家怎么用非直接沖突的招數搞定對手。
他還常上BBC、《衛報》這些媒體聊軍事話題,比如2021年跟《衛報》談中國航母擴張,2023年在BBC聊烏克蘭無人艇打仗。
考沙爾的核心觀點出自他一篇分析中美太平洋沖突的文章,標題大概是《決定性發展:中美印太大戰依靠海軍遠程導彈嗎?》。
他說,導彈雖然重要,但不是勝負的關鍵,真正牛的是信息掌控能力。就是誰能更快、更準地知道戰場上發生了什么,誰就占上風。
他拿導彈的“殺傷鏈”來解釋:打仗分兩步,第一步是發現目標,第二步是摧毀目標。導彈再厲害,沒目標數據就是瞎打。比如2022年俄烏沖突,烏克蘭用“海王星”導彈干掉了俄羅斯的“莫斯科”號巡洋艦。
那導彈本身不算特別逆天,射程也就那樣,但烏克蘭靠北約的情報支持,精確鎖定了“莫斯科”號的位置,俄羅斯那邊雷達都沒反應過來就掛了。這說明信息比導彈本身更要命。
考沙爾覺得,中美要是打起來,太平洋那么大,信息優勢就更關鍵了。導彈只是工具,誰能喂給它準數據,誰就贏。
既然信息這么重要,我們看看中美在這方面都攢了什么家底。
中國這幾年在偵察和信息收集上花了大心思,尤其是無人機技術。
比如:攻擊-11隱身無人機:起飛重量20多噸,作戰半徑1500公里,能帶精確制導武器,隱身設計讓雷達不好抓。
無偵-7:巡航高度超18,000米,專門搞偵察,覆蓋范圍廣。
無偵-8:高空高速型,飛到4萬米,速度8倍音速,幾乎沒法攔。
這些東西讓中國能在太平洋這么大的地方快速摸清情況。而且,中國還有北斗衛星系統,雖然比不上美國的GPS老底子,但也夠用了。再加上電子戰裝備,能干擾對手雷達、通信什么的,信息戰這塊中國真沒閑著。
美國的信息家底更厚,畢竟冷戰那會兒就攢了不少好東西:
RQ-4C全球鷹:廣域偵察無人機,能盯著大片區域看。
RQ-170哨兵:隱秘滲透型,專門干偷偷摸摸的活。
衛星網絡:美國至今還是全球最強的空間偵察體系,幾十年前的技術到現在還能打。
美國還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把海量信息快速整理成指揮官能用的東西。比如,偵察機拍一堆照片,AI幾秒鐘就能挑出有價值的目標,效率高得嚇人。
兩邊都有硬貨,但考沙爾說,光有數據還不夠,怎么用才是關鍵。信息多了沒處理好就是垃圾,處理好了就是金子。
考沙爾還提到,信息戰不光是自己收集情報,還得搞亂對手的信息網。比如:網絡攻擊:癱瘓指揮系統,讓對手變成瞎子聾子。
電子干擾:弄亂雷達信號,讓導彈打不準。
反衛星武器:直接把對手的偵察衛星干掉。
想象一下,中美在太平洋打起來,中國可能用電子戰干擾美國艦隊的雷達,美國可能用網絡戰切斷中國指揮部的通信。誰先把對方弄懵,誰就先下手。
舉個例子,中國發現美國一艘驅逐艦,想用反艦彈道導彈打。但導彈飛出去前,得不停更新目標位置。如果美國用電子干擾造假信號,或者派無人機引開導彈,攻擊就廢了。反過來,美國要打中國岸基導彈陣地,也得靠精準情報突破防空網。信息這關過不去,導彈再多也沒用。
中美這兩年的動作也挺有意思。中國2023年搞了個DF-17高超音速導彈,速度快、機動性強,美國的防御系統都頭疼。美國呢,在日本弄了“宙斯盾”岸基系統,還在研發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
但兩邊在信息戰上的投入也沒停。中國被指多次滲透美國國防網絡,美國搞了個太空軍專門護衛星。這不正好應了考沙爾的話嗎?火力拼得兇,信息戰也沒落下。
2025年《南華早報》報了場中國模擬演習,美國用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打中國055型驅逐艦。中國用電子戰干擾導彈的雷達和GPS,但導彈靠熱成像還是命中了。這說明信息戰很關鍵,但也不是萬能的,火力還是有硬實力。
現在太平洋這塊,緊張是真緊張。南中國海、臺灣海峽,都是火藥味濃的地方。中國在南沙群島搞軍事化,美國跑去“自由航行”頂回去。臺灣那邊,中國軍機三天兩頭飛過去,美國加大對臺灣的軍事支持。雙方都在試探,看誰的信息和反應更快。
考沙爾這話不只是個預測,還點了現代戰爭的新趨勢。以前打仗靠火力堆,誰炮多誰贏。現在不一樣了,信息成了“力”的放大器。你導彈再多,打不中也是白搭;信息準了,一發就能解決問題。這其實挺接地氣的,跟我們平時用導航一個道理——地圖再好,定位不準你還是迷路。
這也提醒我們,打仗不只是硬件的事兒,軟實力越來越吃香。中美這倆大國,硬件都不差,拼的就是誰腦子轉得快、手腳麻利。
信息確實越來越重要,尤其在太平洋這種大戰場上,誰掌握信息誰就主動。但導彈也不是擺設,真打起來,信息和火力得配合,缺一不可。俄烏沖突里,烏克蘭情報牛,但沒導彈也干不掉“莫斯科”號啊。
在現代軍事戰略中,信息與火力的關系愈發復雜且緊密。信息可能成為“決定性”的先手,為作戰行動提供關鍵的情報支持和決策依據,幫助軍隊在戰場上占據主動。但導彈等火力手段依然是“落實”作戰意圖的關鍵,是將信息優勢轉化為實際戰果的必要工具。
現實中,中美兩國都在信息和火力兩個領域雙管齊下,誰也不敢偏廢任何一方。信息戰的手段正在飛速發展,成為未來軍事競爭的前沿領域。而導彈技術也在不斷升級,高超音速導彈、隱身導彈等新型裝備的研發,進一步提升了火力打擊的效能和威懾力。
未來戰爭的形態和結果,目前還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戰的領域將越來越熱鬧,無人機、AI、網絡攻擊等技術的發展將不斷改變軍事競爭的格局。中美兩國在這些領域的競爭,不僅將影響雙方的戰略平衡,也將塑造未來全球軍事技術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