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做報告
1949年,在新中國建國之前,偉大領袖毛主席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確定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就是說,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毛主席的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隨后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一邊徹底擊潰國民黨軍隊,一邊順勢清除帝國主義在原來國統區的特權。舊中國的百年積弊幾乎被清除得一干二凈。
1945年,國民黨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但是,這也僅僅是“幾乎”,偉大的共產黨戰勝了腐敗的國民黨,但是國民黨作為中國曾經的執政黨,他們留下的很頑疾是一下子清除不了的。這其中就包括一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是國民黨和蘇聯簽訂的賣國條約,鑒于新中國當時和蘇聯的特殊外交關系,新中國就不太好直接和蘇聯撕毀。
這個條約,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它卻成為了新中國和蘇聯在關于朝鮮戰爭問題上政治博弈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引子。
抗美援朝戰爭是怎么爆發的?
日本軍國主義是始作俑者
日本帝國主義在軍國主義的刺激下,曾侵占了朝鮮半島,但日本的法西斯行為最終引起了世界公憤。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先后派軍入駐朝鮮半島對日作戰。
美軍宣戰在前,蘇聯在后,蘇聯是在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對日宣戰的。但是,蘇軍8月13日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日本帝國主義14日便宣布投降了。這也造成了當時朝鮮半島的對日作戰成果將由美國和蘇聯共同主導的局面。
經蘇、美協商,雙方在對日占區受降的問題上達成了最終一致,朝鮮半島以在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斯大林
但是,蘇、美也不能長期無名地占據和瓜分朝鮮半島呀!根據開羅宣言精神,朝鮮半島必須要有一個屬于他們的臨時統一政府。這個統一政府怎么確立,其實已經把蘇、美的利益矛盾推向了對立面。
盡管他們拉入了英國作為第三方,也確定了“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的方針,但是,在蘇、美雙方的利益沖突下,朝鮮半島的統一最終未能實現。
于是,蘇、美兩國開始各唱各的歌。1948年8月15日,美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扶持了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蘇聯對應地在北部朝鮮扶持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朝鮮半島開始正式南北割據。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朝鮮半島上又豈能容忍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朝鮮南北分離的兩個政權又豈會不渴望統一?朝鮮戰爭一觸即發!
朝鮮戰爭爆發,哀鴻遍野
起初,南北雙方只是在三八線上小規模摩擦、試探,但是,漸漸地,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局面變得越來越失控。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蘇聯算是“退居幕后”了,北朝鮮由金日成全面接管。
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蘇兩極世界格局的變化,因為美、蘇原來積極爭取的國民黨崩盤已成定局。他們和新中國的關系將要被重新定義。
1950年2月14日,毛主席通過外交手段同蘇聯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并公開發表,這也逼得美帝國主義徹底傾向于偏安一隅的臺灣國民黨。
新中國的成立使得局勢更加微妙
在這一段微妙的時期,美、蘇雙方都十分默契地避免在亞洲發生直接沖突,其實就是在觀察新中國的政治走向。隨著中蘇條約的簽訂,蘇聯把新中國視為朝鮮戰場的大后方,底氣自然足了起來,而美帝國主義也開始狗急跳墻了。于是,擱置已久的朝鮮問題再次擺到陣前。
蘇聯為了他們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北朝鮮為了他們的民族統一利益,在4月10日至25日的斯大林與金日成的密談中,他們達成了發動朝鮮戰爭的計劃。
1950年5月中旬,在斯大林的授意下,金日成秘訪北京,向毛主席通報了他們對韓戰爭的意圖,但毛主席以時機不成熟為由,給予了反對意見。
但是,斯大林卻直接進行政治干預,強烈要求新中國調兵布防鴨綠江邊的布防于丹東至沈陽一線,隨時做好支援朝鮮的準備。
毛主席無奈之下,對蘇方提出了一些援助要求之后,于5月15日同意金日成統一半島的計劃。
金日成
但是,朝鮮戰爭卻早已在中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提前啟動,并且蘇聯在戰爭啟動之前,令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蘇聯這一招釜底抽薪,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后來入朝作戰埋下了伏筆。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全面爆發。朝鮮軍隊氣勢如虹,3日后便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
打狗總是容易引出其主人的!美國面對南韓的節節敗退,自然不會坐視不管,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
同時,美國還利用其國際霸主的名義,以聯合國安理會的名義組建了“聯合國軍”,幫助韓國對抗朝鮮。7月5日,美軍便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但此時的朝鮮人民軍正處于士氣高漲的勝利狀態,硬是一鼓作氣勢如虎地先后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
美軍參戰改變了朝鮮戰爭形勢
韓、美軍被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但是,他們憑借“聯合國軍”強大的輸血能力,很快就穩住了陣腳,最后,雙方暫時把戰局膠著在北緯35度線上。
此時的新中國,根本沒有時間做好戰前動員和組織工作。1950年6月28日,毛主席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也就是說此時新中國的戰前準備只有兩個月。
同時,周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第一次發表政治聲明也是在1950年6月28日,強烈譴責了美國侵略朝鮮、臺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7月6日,周總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4日新中國才正式發出《關于舉行‘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開始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向朝鮮方向調兵,進行防御布置。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而朝鮮人民軍面對強大的敵軍,很快就逆轉了軍事態勢。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于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后退。
9月30日,周總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肆無忌憚的美帝國主義卻悍然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于10月1日美軍越過三八線,于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并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并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震驚中外的“抗美援朝運動”終于爆發了。
抗美援朝與中蘇條約有什么內在關系呢?
1949年,毛主席訪問蘇聯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不久,毛主席便從百忙之中抽身前往蘇聯訪問。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爭取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國領袖蘇聯的政治支持;二是尋找機會重新簽訂中蘇條約,收回蘇聯在中國的特權。
為什么毛主席既要爭取蘇聯的政治支持,又要廢除之前的中蘇條約呢?
這件事要從“二戰”快結束的時候說起,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召開了雅爾塔會議,旨在重新瓜分戰后的世界地盤。他們三人議定,蘇聯出兵東北對日本作戰,回報便是接收之前沙俄在遠東的一切特權,并且維持外蒙古獨立。
國民黨出賣了國家主權
蔣介石同蘇聯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便是同意了雅爾塔會議的單方面決定,把中國的利益徹底給賣了。其中,喪權辱國的主要有幾點:1、共同經營中長鐵路;2、大連為自由港,蘇聯進出口貨物免關稅;3、恢復蘇聯對旅順海軍基地的使用權;4、外蒙古必須維持獨立的現狀。
中長鐵路的經營權可以讓蘇聯在東北境內暢通無阻地運送軍隊和物資;旅順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可以讓蘇聯在東北合理地駐扎軍隊;外蒙古維持獨立則是分裂了中國的疆土,成為了蘇聯的幫兇。
那么蘇聯要這些特權有什么用呢?首先可以使得外蒙古和東北成為他的戰略緩沖地帶,也就是可以最大程度不讓戰火燒到自己的家園。其次他可以獲得兩個不凍港——旅順和朝鮮灣,這對于處于冰天雪地的蘇聯來說,太重要了!想當初,蘇聯出兵東北擊敗日本,占領旅順時,斯大林就激動地說:“我們這些老一輩的人等待這一天,已經等了40年。”
蔣介石的外交徹底失敗
而蔣介石這么毫無底線地出賣國家主權,自然是希望蘇聯放棄支持共產黨,轉過頭來支持自己。
眼看中國就要徹底失去東北了,但是蔣介石自己挖坑自己跳,給中國共產黨騰出了巨大的生存空間。因為蔣介石是個見異思遷的人,他和蘇聯達成條約之后,又覺得美國似乎更強大,和其眉來眼去的,最后公然投靠其麾下。
這種被背叛、被拋棄、被忽略的感受,讓蘇聯徹底地憤怒了,為了報復、對抗蔣介石這種“不忠”的行為,斯大林決定讓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東北。當然,他的根本目的還是企圖借中共的力量維護蘇聯的東北特權。
就這樣,毛主席安排林彪元帥順利進入了東北。
三大戰役,摧枯拉朽
后面的故事便耳熟能詳了,解放戰爭爆發后,解放軍火力全開,打完三大戰役之后迅速渡過長江,解放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后,偉大領袖毛主席把革命情誼和國家利益進行了理性的區分。一方面蘇聯老大哥確實對中國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該尊重得尊重,該感激得感激;另一方面,外蒙古和東北的主權是中華民族不能割舍的國家利益,一定得爭取回來。
于是就有了毛主席看似矛盾的莫斯科之行。這次莫斯科談判的成敗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且關系微妙、處境尷尬,稍有不慎,剛剛完成民族解放的新中國就會再起風波。
因為整個長城以北都是蘇聯的地盤,而且旅順海軍基地卡在渤海灣,若是談判失敗,蘇聯惱羞成怒,執意要炳榮祥,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蘇聯的海軍和空軍都能很便利地兵臨北京城下,甚至早在1947年初,蘇聯就已經在旅順部署了第39集團軍、一支聯合艦隊、5個空軍師,這支由海陸空組成的武裝力量非常強大。
所以毛主席的蘇聯之行是類似于“天子守國門”之舉的!
1949年,毛主席在蘇聯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抵達莫斯科,斯大林果然總是找理由回避和毛主席談中蘇友好條約的事情。
若毛主席主動提起,斯大林便說:《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根據雅爾塔協定簽署的,也是得到美國和英國同意的,我們決定不改動條約的任何條款。哪怕改動任何一款,都能給美國和英國修改其他條款提供借口,很可能千島群島和庫頁島也保不住了。
蘇聯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吃到嘴里的肉,不準備吐出來了。
中蘇雙方在心里各執一詞。蘇聯認為,東北和外蒙的安全緩沖區以及大連港和旅順基地,都是他們對日宣戰的回報,憑什么平白無故地退給你新中國?但是毛主席內心里更理直氣壯,東北和外蒙本來就是中國的,是蘇聯用武力搶走的,我們只是想拿回屬于自己的東西。
這種談判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有結果的,幾輪談判下來,蘇聯顧左而言其他的態度讓毛主席很生氣、也很無奈,甚至住在別墅里不出門。多年后,毛主席回憶這段往事,還怒氣未消,說在莫斯科沒事干,每天除了發牢騷罵娘,只有三個任務:吃飯、拉屎、睡覺。
毛主席在蘇聯談判步步維艱
但事情未到最后一步,永遠是有希望的。當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覺得心有不甘的時候,中蘇之間談判的突破口也就隨之而來了。
美國扶持國民黨敗給了蘇聯支持的共產黨,從而極大地削弱了美國在東南亞的話語權,這讓美國心里特別不爽,他不爽就更見不得老對手蘇聯爽了。所以,一見蘇聯和中國的關系僵化了,便企圖火上澆油,借機挑唆中國和蘇聯的關系。
另外,美國也是發自內心地不希望中、蘇兩個大國團結一家親。所以,美國在外交上,到處釋放拉攏中國的信號,這種拉攏是對于美國來說是可真可假的,但是對于蘇聯來說,卻是不敢不信的。
美國出了一個什么招呢?他們表示不再援助蔣介石了,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軍想收復就動手吧。同時,他們還拾掇著盟友英國來推波助瀾,英國表示準備和緬甸、印度一起承認中國的外交地位,同時有家英國媒體報道:“毛澤東訪問蘇聯,結果被軟禁在莫斯科。”
斯大林被擊中軟肋
斯大林聽到消息,慌了。因為他不敢一直再把毛主席拖在莫斯科了,國際的政治輿論正在給蘇聯施壓呢!但是,徹底拒絕毛主席,他又害怕新中國倒向美英帝國主義陣營。
于是,事情就變得十分有趣了,一直在莫斯科坐冷板凳的毛主席,突然又變成了斯大林的救命稻草了。他深知,這個時候只有毛主席站出來辟謠,表明中國和蘇聯的關系,美英的陰謀和謠言才會不攻自破。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主席順勢提出要和斯大林談談條約的事情,終于迫使斯大林接受洽談。
不過談歸談,政治談判的桌子上從來都是充滿隱形的硝煙的,畢竟都想爭取更大的利益。你不同意我的提議,我不同意你的提議,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直到1950年1月底,中蘇談判并沒有絲毫進展。
訪問蘇聯的代表團成員,左二為周總理
又到陷入死局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中國方面由周總理提出了一個各退一步的解決方案:既然外蒙古已經在1946年公投獨立,那么中國可以正式承認,但承認外蒙古的外交照會,必須做為新中蘇條約的一部分。
什么意思呢?中國方面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但是蘇聯也必須徹底地把東北還給中國。斯大林想了想,最終對這一方案表示同意。
為什么中蘇雙方會達成這樣的新協議呢?首先,外蒙古畢竟已經公投獨立了,中國再拒不承認,其實沒多大實際作用;其次,外蒙古是蘇聯的直接戰略緩沖區,蘇聯肯定是不會放棄的,中國是無法通過外交方式收回來的。中國方面實際上放棄了自己必定收不回的外蒙古來換取必定要收回的東北。而蘇聯在外蒙古這塊戰略緩沖區得到保證之后,再為東北那一塊土地而失去中國的這個盟友,顯然就得不償失了。而且硬是霸占東北,也會使他的政治聲望受損。
中國和蘇聯終于完成談判,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收回失去5年的東北利益:1952年底前,蘇聯將中長鐵路無償移交中國,蘇軍從旅順海軍基地撤退,對日和約締結后必須處理大連港的問題。
被蔣介石賣掉的東北,毛主席和周總理終于談回來了,這才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談判成功,博弈還在繼續
但是,這次談判的成功,主要還是因為蘇聯想把新中國綁在自己的陣營之中,所以在條約之中還是留了一些附加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
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經中國政府提議及蘇聯政府同意,中蘇兩國可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共同對侵略者作戰。
這條規定之中是很有學問的,第一,蘇聯是可以很輕易地把新中國卷入戰爭的,否則他們便可以拒不交出東北;第二,他們可以通過戰爭的名義,繼續使用或者占據旅順海軍基地,使得“交出東北”名不副實。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規定,新中國被逼出了一場驚天動地的世紀大戰——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蘇是如何博弈的?
中蘇雙方沒有完全達成一致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以后,就又到了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時候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回國自然受到全國人民的稱贊,中共的聲望再上一個臺階,畢竟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復了這一大片失地,這是蓋世奇功。但是,有苦難言的蘇聯和斯大林卻十分不甘,得來不易的一塊肥肉就這樣吐出去了,怎么想怎么憋屈。
斯大林想挽回損失,找回面子,于是就想到了利用條約中的補充規定,想到了朝鮮的金日成。
蘇聯親手扶持金日成坐上朝鮮的權力寶座,并把朝鮮打造成絕對聽話的親蘇政權,然后選擇退出朝鮮,把金日成推到臺前。
金日成想統一朝鮮半島
原本朝鮮是統一的國家,現在卻由于大國博弈而分裂,金日成作為國家領導,當然想統一朝鮮半島。但他沒有毛主席的本事,也沒有直接面對美韓聯軍的實力,只能寄希望于蘇聯老大哥。
金日成多次給斯大林寫信,說準備向南進軍,請蘇聯老大哥援助武器裝備,在國際舞臺上給朝鮮政治造勢。
但是,斯大林一直沒有答應他,因為此時的中國局勢還不明顯,蘇聯和美國都在靜觀其變,不太想直接沖突。
斯大林還是對這個條約不能釋懷
1950年初,金日成再次給斯大林寫信,請求同意朝鮮的作戰計劃。這次斯大林二話不說就同意了,并十分迅速地給朝鮮援助了大批武器裝備。還若有所指地告訴金日成:如果朝鮮遇到強大抵抗,蘇聯不可能幫忙,你只能請新中國出手相助。所以朝鮮作戰的計劃,必須經過新中國同意,中國不同意的話,朝鮮就不能行動。
于是,金日成便秘密跑到北京,把斯大林的意見轉達給了毛主席,并詢問毛主席的意見。
毛主席剛從蘇聯談判回來,稍微一思考,就知道這葫蘆里裝著什么藥,所以即便他覺得現在開戰時機還不成熟,但在蘇聯的干預下,還是同意了朝鮮的作戰計劃。
金日成到北京來詢問毛主席的意見其實也就是履行一個程序,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實際上他早就蠢蠢欲動了。
朝鮮戰爭全面爆發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以李承晚軍隊越界挑釁為名,命令朝鮮人民軍向韓國進攻。朝鮮戰爭爆發。
朝鮮戰爭為什么會爆發得這么順利呢?其實還是因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規定:締結條約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友的侵襲,另一方必須給予援助。中國可以請求蘇聯駐兵旅順,共同對侵略者作戰。
日本的盟友是誰?是美國。韓國的盟友是誰?也是美國。
那么一旦朝鮮半島燃起戰火,美國必然會支持韓國,而且朝鮮出兵是中國同意的,斯大林也說了,朝鮮遇到抵抗只能找中國幫忙。所以,中國最終也將會和美國發生沖突。
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是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的,若是中國抵擋不住了,是不是要請蘇聯幫忙?然后,按照條約規定,蘇聯是不是又可以名正言順地駐兵旅順了?
所以,斯大林繞了這么大一個大圈子,下了這么大一盤棋,心里惦記的還是旅順的駐兵權、蘇聯在東北的特權、以及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凍港。
那么,要是美國不參戰呢?蘇聯豈不是白費心思了?自然不會,因為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戰勝韓國的可能性極大,那么蘇聯可以趁機在朝鮮灣建一個不凍灣。
對于斯大林來說,朝鮮戰爭的結果無論怎樣,他都是受益者,所以,他只要朝鮮戰爭爆發就行了。
斯大林下手較狠
不得不說斯大林這一招又狠又準,但是,很多時候人算不如天算,再精明的人也有失策的時候,斯大林把所有環節都算得死死的,但他就是沒有算準毛主席的智慧和才能、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意志。
毛主席在被斯大林授意金日成拉他下水時,其實已經準備好入朝作戰了,因為這一戰是躲不過去的。
朝鮮戰爭爆發半個月后,毛澤東便抽調“四野”的4個軍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刻準備入朝援助金日成。
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先勝后敗,慢慢退到鴨綠江畔,眼看就要徹底亡國了。
斯大林趕緊再燒一把火,告訴金日成,要不你就去找中國幫忙,要不你就自己放棄,到中國東北組建一個流亡政府算了。
毛主席笑對風云
斯大林這種激將法其實還是做給毛主席看的,言下之意,當初朝鮮開戰是經過你同意的,現在朝鮮支撐不住了,你是直接出兵救援呢?還是讓出東北收留他們呢?
從來都將一切反動派視為紙老虎的毛主席在多次警告美軍無效之后,毅然決定發動抗美援朝運動。但是,當時國內的大多數人一來站位沒有毛主席高,二來沒有毛主席那戰無不勝的氣概和信心,普遍持反對意見。
畢竟,美軍太強大了!尤其是有了抗日戰爭和美日戰爭的結果參照,大多數人沒有信心也是正常的,就連林彪這樣的軍神都打退堂鼓了。
毛主席對一切洞若觀火
但是,毛主席為什么非要執意為了一個鄰國去和強大的美國開戰呢?第一、美帝國主義不懷好意,這場戰爭避無可避;第二、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地位是打出來的,只有直面一切挑戰,中國人民才能真正地站起來;第三、保家衛國、保護友邦是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情懷。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劉少奇率團訪問蘇聯,斯大林就說了,以后的亞洲革命運動要交給毛主席來領導。也就是說斯大林把維護亞洲社會主義陣營的重任交給了毛主席和新中國。
于公于私、于己于人,中國都不能對朝鮮見死不救。不戰,名聲盡毀、外交盡失、援助盡絕。
戰略目的往往是隱形的
出兵朝鮮是勢在必行的,但這中間也有多重博弈智慧在里面。
第一、你蘇聯不就是希望借助戰爭的名義,名正言順地駐兵在我國東北嗎?那我就堂堂正正地打贏這場仗,讓你再無理由給咱們上眼藥,徹底把東北拉回祖國的懷抱;
第二、新中國剛剛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很多將士在最終勝利面前都松了一口氣,認為享清福的時候到了。但是,毛主席認為,無論何時何地,軍人的血性不可丟,就得迎難而上去戰斗。
如果中國堅持不出兵朝鮮,只有一個結果:美軍在鴨綠江畔耀武揚威,蘇聯在東北占山為王,中國成為大國爭霸的戰場,一不小心就回到解放前。
所以毛主席說,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彭德懷元帥在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毛澤東力排眾議,任命彭德懷為總司令兼政委,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拉開了序幕。
新中國悍然出兵,讓斯大林始料未及,事情的發展偏離了他預設的軌道,他實在不敢相信一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敢于直面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但同時也贏得了他內心的尊重。
可是,尊重歸尊重,斯大林仍然在坐等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失利,蘇聯就方便出來收拾殘局了。所以,中國多次要求蘇聯出兵支援,蘇聯都以不便干涉他國事務為由,只是陳兵中國的鴨綠江邊,美其名曰,只有中國和他簽訂過合約,他只有義務保護中國的領土、領空。
毛主席嚴謹又樂觀
中國人民志愿軍只能依靠自己,憑借著卓越的軍事素養對裝備精良的美軍進行迎頭痛擊。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們就是喜歡用勝利來說話。
1951年1月,毛澤東給斯大林打電報,說美國人不過如此,不怎么樣,還不如日本人呢,說我一次消滅他一個軍沒問題。
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斯大林不禁感嘆,以前看不起中國,實在不應該啊。自此他有了新的想法,既然中國已經證明實力,也堅守社會主義陣營,這樣的盟友應該扶持。一個強大中國,可以替社會主義陣營駐守東亞門戶,比用東北作為戰略緩沖區好得多。
丘吉爾和斯大林
1951年8月,蘇聯無償贈送372架米格-15飛機,再加上之前援助的10個空軍師,讓中國空軍在成立之初,就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戰斗力。
1952年,蘇聯的空軍更是直接參戰,表明他們徹底接受和尊重新中國的存在。
最后,中國也如愿以償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中蘇之間關于朝鮮戰爭的政治博弈,最終以中國徹底獲勝而告終。中華民族傲世獨立,中華兒女不卑不亢,東方雄獅徹底睡醒了。
強大自己是解決問題、贏得尊重的唯一途徑!向偉大的毛主席致敬,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