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7日,我方政府決定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經過一個月的作戰后,印度慘敗。由于在戰斗中損失慘重,尼赫魯在中國撤軍停戰后同時選擇了停戰,說好的要同中國人“戰至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條槍呢?”盡管印度在戰爭中失敗了,但戰后仍抱有一絲復仇幻想。
在1962年11月戰爭結束后,印度便開始為反攻我軍進行了緊鑼密鼓的準備。5年后,印度軍隊于1967年在乃堆拉地區再次和我軍發生沖突,關于中印雙方這次的摩擦,印度方面表示:“三晝夜炮火不停歇,擊斃中國軍隊400人,完成了復仇。”1967年中印沖突的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印度人真的完成復仇了嗎?
1962年10月20日我軍部隊和印軍在邊境地區交火,在32天的時間里,我軍共和印軍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戰斗。在整個戰斗中,我軍不僅奪回了原先被印軍侵占的大部分領土,還在戰斗中擊斃、擊傷、俘虜了約9000名印軍。而當時印軍總共的參戰人數也只有近30000人,傷亡比達到了驚人的1:3。
印軍作為1962年戰爭的挑起者,入侵者,在整個戰斗中不僅沒有完成“前進政策”的推進,反而付出了巨大代價,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讓印度政府無法接受。在1962年11月21日以后,印軍迅速反省在作戰中的失誤,并針對相關方面進行改善。在這段時間里,印度一直在發展經濟,同時提高軍隊戰斗力。
時間一晃,過了五年,印度于1967年再次開始準備在邊境向我軍邊防部隊發難。印度在五年的時間里確實采取了不少的改進措施,但他們也確確實實地意識到了和我們之間存在的差距。
在印度資料中是這樣表述的:“中國在許多方面都遠遠領先于我們,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出現戰爭局勢,那么我們獲勝的機會將非常低。
順便說一句,在軍隊和武器方面,印度比以前強大得多,但與中國相比卻沒有那么強大。特別是與中國加強基礎設施的方式相比,我們的基礎設施仍然很薄弱。”同時,他們在提到1967年的作戰意圖時表示:我們仍然計劃乘坐鐵路到中國的邊境,并與他們作戰。
關于中印兩國在邊境地區基礎建設上的差距,印度方面是承認的,但相比于發展基礎設施,他們認為使用武力手段侵占領土是更為迫切的一件事情。
關于這方面的弱勢問題,印度只是將與我方領土接壤的一些機場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以用于后勤補給、補充兵員的運送以及戰斗機的起飛。
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對印還擊戰)中,印度空軍部隊既沒有戰斗準備,也沒有必要的裝備,這是他們當時沒有參加戰斗的原因,而也正因為這一點,所以讓印度軍方在戰后總結的時候將失敗的原因之一歸結為沒有空中部隊的支援。經過5年時間的沉淀后,印度軍隊的戰斗力逐漸提高,國家經濟也開始緩慢恢復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再次開始在邊境地區采取行動。
自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后,兩國設立在邊境地區的貿易機關主動撤銷,乃堆拉在這種情況下轉為軍隊控制。當時主要的貿易通道也出于安全考慮被鐵絲網隔離起來,錫金和印度的不少商人都改道進入西藏地區進行貿易。后隨著印度狀況不斷好轉,擴軍的步伐不斷加快,印度陸軍人數甚至直接擴大了一倍,并直接組建了7個山地師部署在北部邊境地區用于防范我軍“進攻”(入侵中國領土)。
到1963年,受印度軍隊在邊境增兵措施所帶來的影響,我方下令前線部隊在邊境地區后撤,實施脫離接觸政策,使中印雙方的直接接觸地區被限制于錫金地區,這是我方出于沖突規模的考慮下所做出的決定。當時印度在錫金地區駐扎有2-3個步兵旅,將接觸范圍控制在錫金地區能夠對沖突規模進行一定的掌控。
乃堆拉山口地區為何會成為“這場漩渦的中心”的呢?乃堆拉山口位于我國和錫金、不丹三國交界的交叉點上,中印軍隊在這里的直線距離只有20—30米,這是中印全長4000公里邊境線上雙方距離最近的地方。駐扎在乃堆拉地區的印軍當時多次越過邊境線,從錫金地區進入我方境內修筑工事、架設電話,也多次進入我方境內執行軍事偵察任務。
中印雙方軍隊于1967年7月7日到13日期間也曾發生了軍事沖突,雙方都有人員傷亡。從這之后,印軍在邊境地區的活動又開始頻繁起來,一直到1967年8月,中印雙方的武裝部隊在乃堆拉地區發生交火沖突。
根據印度資料的記載,他們在這場戰爭中和我軍作戰了三個晝夜,在炮火沒有停歇的三晝夜里,印軍擊殺我軍400人,完成了復仇。
盡管印度方面對乃堆拉沖突的詳細資料記載并不多,但其已經傳達出了關鍵信息。他們于1967年8月20日開始在中印邊境沿線建造三層帶刺鐵絲網,8月23日我軍接到消息后派兵前往乃堆拉,在即將到達邊境的時候被印軍攔下。在印度的資料中,是這樣表示的“在被攔截期間,中國一名軍官宣讀口號,而其他人則與他一起喊叫。一個小時后,中國士兵離開了,但他們回來了,開始抗議。”
根據印方記載,1967年9月5日,印度在邊境地區恢復鐵絲網的架設工作,派了一支由70名野戰工兵和18名拉杰普特人組成的特遣隊執行該任務,遭中方阻攔后雙方爆發爭吵,到9月7日雙方爆發戰爭。“大約100名中國士兵與印度士兵發生沖突。軍隊狠狠地打了他們一頓。中國士兵開始投擲石塊,遭到印度的報復。9月10日,印度大使館受到中國的威脅,如果印度軍隊繼續以挑釁行動滲透,那么印度政府將承擔任何后果。”
在印度資料中對當時中印雙方作戰的情況進行了極其不客觀且偏向性明顯的的記錄,“中國邊境傳來一聲巨響,中國人用中型機槍開火,在最初的10分鐘時間內,大約有70名士兵喪生,還有更多人受傷。”
在資料記載中,印方沒有做好準備,初期損失慘重。但是“在此之后,印度的大炮反擊粉碎了中國的意圖。利用其在錫金、不丹的強大戰略地位,印度展示了強大的炮火力量。幾個中國掩體被拆除,根據估計,400多名中國士兵死于印度軍隊之手。甚至還有報道稱‘許多中國高級軍官和1名將軍也在這場戰斗中喪生。’”
印度聲稱,在印軍猛烈進攻之下,中國軍隊不得不撤退。“9月13日,中國提出無條件停火。9月14日中國威脅:如果印度不停止射擊,就發動空襲,停火于凌晨5點30分在錫金—西藏邊境達成。9月15日,中國士兵移交了印度士兵殉難的遺體。武器和彈藥也被歸還。在此之后,中國開始與印度講和平與友好的語言。”
在總結時,印度資料表示:“完成了復仇!”但1967年那場沖突的事實究竟如何,以下為我方資料記載。
關于乃堆拉戰役的起因,我方資料是這樣記載的:1967年8月13日,我軍邊防部隊在乃堆拉山口地區正常挖掘戰壕,印軍認為我軍挖掘的戰壕有一部分位于錫金境內,強行要求撤走。面對無理要求,我方自然不予理會。僵持至8月18日,印軍強行越過錫金界,沿著乃堆拉山口山脊拉起了鐵絲網,不僅如此,架設的鐵絲網還將原本屬于我們的領土劃在了印度領土范圍內。
面對印軍的非法侵占領土行為,我軍于1967年8月20日派戰士攜帶武器監視印軍架設鐵絲網的行為,防止對方越界。在過程中雙方也發生了一些零星摩擦,但我軍為了保持克制,沒有開火。
1967年9月7日,印軍開始沿著乃堆拉山口南部架設另一條鐵絲網,我方戰士在阻止印軍架設鐵絲網的過程中雙方發生流血事件,我方兩名戰士被印軍刺傷。
雙方剛發生沖突后不久,印度立馬又下令架設另外一條鐵絲網。1967年9月11日早上7時左右,印度陸軍步兵旅112旅派出110多人從103陣地沿公路進至山口馬尼桿附近,準備兵分兩路執行架設鐵絲網的任務。
發現印軍行動后,我軍立即對入侵印軍進行警告。但仁慈換來的并不是對等的和平,而是印軍的子彈和手榴彈,我軍1位連長當場犧牲,6名戰士負傷。遭印軍進攻后,我軍立即組織反擊。
當時我軍駐扎在乃堆拉地區的兵力大約有1個加強連,約200人,后期增援至約1000人,印軍駐扎在乃堆拉地區的陸軍部隊為印度陸軍第17山地師,兵力約為2個營,2000人左右。
交火后,我軍調動炮兵部隊以猛烈的炮火回應印軍的炮火攻擊,由于我軍炮兵部隊進攻勢頭較猛,印軍的射擊持續至1967年9月13日晚上就被迫停止了。后我方根據周總理“敵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擊”的指示停止炮擊作戰。在9月14日期間,中印雙方又度過了短時間的“不穩定停火”階段,到14日晚上乃堆拉沖突正式結束。
1967年9月15日至16日間,中印雙方交換陣亡將士尸體。在這場戰爭中,我方記載的雙方戰斗情況為:我軍犧牲32人,擊斃印軍65人(未披露印軍受傷人數)。印軍在講述戰斗情況的時候聲稱自身死亡65人,擊斃中國軍人340人,擊傷中國軍人450人。
中方數據和印方數據到底哪個可信?當時我軍一共在乃堆拉地區派出的士兵才只有1000人左右,按照印度的數據來看,我們所有的士兵在那場戰爭中都負傷了,這種情況是肯定會繼續增兵的。再根據當時中印雙方的戰斗實力,以及印度宣傳的慣例來看,印度所說的“擊斃中國軍隊400人”完全就是空穴來風。三哥的夸大造假宣傳聞名遐邇......人所共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