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表示,美國將調整參與俄烏戰爭談判的方式,不再擔任主要調解方。換句話說,在俄烏問題上,美國這回是真的要“甩手不管”了。這不僅代表著美國對外政策出現了重大轉向,也意味著特朗普曾夸下的“百日結束俄烏戰爭”的海口,徹底落空。
那么,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多邊架構中,誰最有可能發揮關鍵作用呢?
老羊認為,美國退出,更容易形成一個多邊參與、力量平衡的新格局,并有可能推出一個能被各方認可的 均衡的停火方案。主要可能有三個玩家:歐洲、土耳其和“東大”。
首先,歐洲可能會是最積極填補空缺的行動方。
因為這場戰爭的后果,能源價格飛漲、通貨膨脹、安全焦慮、政治撕裂……幾乎全砸在了歐洲自己頭上。烏克蘭是它的鄰居,俄羅斯是它的老對手,戰爭在家門口打,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早在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就開始喊“戰略自主”,希望歐洲別老跟著美國走,而是要搞自己的和平方案。德國比較謹慎,傾向于推動一種“持久停火+安全承諾”的解決機制。而像波蘭、捷克這些東歐國家,雖然一開始沖得猛,現在也更希望通過政治談判來收場。
如今,美國退了一步,恰好給了歐洲一個契機。如果歐盟能把法德這些“大哥級”國家和東歐這些“急先鋒”統一起來,再拉上土耳其搞個新的和平框架,完全有機會主導一份以“安全擔保+重建機制+難民安置”為主軸的歐洲版和平藍圖。換句話說,歐洲不必完全替代美國的位置,但可以從“追隨者”轉變為“協調者”,承擔起為戰后歐洲重建開路的歷史責任。
土耳其是目前唯一一個還能和烏克蘭、俄羅斯都說得上話的北約國家。在黑海糧食走廊、戰俘交換這些議題上,安卡拉早就做過調停人,甚至在戰爭初期辦過好幾輪伊斯坦布爾談判。雖然當時沒能徹底止戰,但也凝聚了一些共識,形成了一定的機制。另外,埃爾多安政府本身也很需要一個外交加分項,國內經濟壓力大,政局不穩,“和平中間人”這個角色對它很有用。
現在,美國不當老大,土耳其可能會再次挑起“穿梭外交”的擔子。安卡拉最大的優勢是“靈活”——不搞意識形態,不逼烏克蘭讓步,也不對俄羅斯一味譴責,而是講究實效,能促成一點是一點,比如設立人道走廊、推動局部停火、建立監督機制等等。未來,土耳其可能會推動建立一個“中立國家+沖突雙方”的接觸機制,先一點點緩和局勢,再為真正的政治談判打基礎。
“東大”這幾年在國際事務中非常活躍。對俄烏戰爭,一直堅持“勸和促談”,既不盲目站隊西方,也沒有斷了跟烏克蘭高層的溝通。雖然“十二點和平方案”暫時沒讓談判重啟,但“不選邊、不拱火”的態度,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認同。
尤其是促成沙特和伊朗復交、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這些事,讓“東大”在全球的形象變得更像一個“建設型大國”。在美國退場后,“東大”或許可以推動一個基于“聯合國+中立國家”的多邊磋商機制,核心要點可能包括:尊重烏克蘭主權、促成俄烏直接對話、規劃戰后重建、約束北約東擴等。
“東大”的優勢在于,通過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協調外交,有可能為停火方案爭取到更廣泛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可能通過經貿合作、能源協議等“經濟勸導”,對俄羅斯形成一定影響力,讓普京看到和平的好處而不是戰爭的代價。
總體來看,美國在和烏克蘭簽了“礦產協議”之后,就立即從俄烏談判桌上“起身走人”,實質就是“套現離場”,然后把一個爛攤子留給其他國家。
當然,美國并沒有徹底撒手,因為白宮也強調了,雖然美國縮減了直接參與,但“仍致力于推動和平努力。這表明,美國留了一只腳在門口,隨時準備在合適時機“回歸”。現在它選擇“放手”,一方面是擺脫泥潭,戰略止損,另一方面也是在觀察哪個國家能扛起擔子。如果這個多邊機制真能運轉起來,哪天和平方案真的有了突破性進展,美國還可以名正言順地回來“摘果子”。
總之,過去那種“華盛頓說了算、基輔不情愿、莫斯科看心情”的局面,也許真的要變了。未來如果真能達成一個大家都參與、都讓步、都有份的停火協議,那么這場戰爭就可能真的畫上句號。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退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