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房子標準出爐,把住房層高標準從2.8米提到3米,這20厘米的差距,表面是居住品質的升級,實則是中國房地產價值體系重構的“頂級陽謀”。
未來十年,那些層高不夠,品質低劣的老房子可能會像功能機被智能手機取代一樣,逐漸淪為時代的炮灰。
01、一場“溫水煮青蛙”的價值重構
層高的調整,表面看是居住升級,實際上,絕非簡單的建筑參數優化。
根據數據顯示,層高從2.8米提升至3米后,室內空氣流通效率增加15%,采光面積提升20%,空間壓抑感下降32%。這些數據落到實際居住體驗上,卻是居住體驗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層高提升同樣也倒逼房企采用裝配式建筑、BIM技術等創新手段,進一步推動行業向科技化、品質化轉型。
有人算了一筆賬,層高每加高10厘米,就要多用5%-8%鋼材,混凝土用量也要上升,建筑成本整體就貴了4.6%,最終,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房價上,
結果就是:新樓盤越來越貴,老房子因為層高不足,設計落后,估值折價15%-20%將成為常態。
02、新舊房差距越拉越大
政策推動下,新房與二手房的差距不再局限于地段和戶型。深圳已經出現典型案例: 3.6米層高新房賣3.4萬/㎡還搶手,旁邊2.8米層高的老小區即便配套成熟,房價仍持續陰跌。
一二線城市通過“人地掛鉤”機制釋放核心區優質地塊,疊加城中村改造,新房的品質與地段優勢形成“雙保險”。反觀三四線城市,因為財收壓力,只有5%的老破小能加裝電梯,其他基本躺平,新房與存量房的品質差距越拉越大,加劇了價格分化愈發明顯:
今年1月,全國70城二手房價格環比下跌0.34%,60城房價持續走低,而一線城市核心區的高品質房源卻逆勢上漲0.4%。
03、誰將成為這場變革的犧牲品?
首先被淘汰的,是2016-2022年建的"快餐樓":層高普遍不達標,設計粗糙,甚至還存在消防隱患,如今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被市場淘汰
其次,三四線老破小:產業空心化+人口外流+層高硬傷,可能要陷入"越便宜越沒人買"的死循環
最后,大城市遠郊盤:因為成本上漲被迫漲價,反而面臨去化周期延長的風險。
04、普通人的破局之道
面對這場變革,購房者需重新理解房產價值的核心公式:居住價值=空間質量×資源密度×場景適配度。
具體來說,就是以下幾類:
①優先選現房:親眼看到層高才能有效規避層高“縮水”風險。
②警惕"假升級":一些開發商的房子,光有層高沒有配套,也等于白花錢。
③老破小也有活路:優選一線城市核心地段+城市更新補齊品質短板(加裝電梯、改善小區環境、外立面等等)的老破小,仍有15%-20%的價值回升空間。
層高調整的本質,是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再配置。對于投資者來說,沒必要關注市場短期漲跌,更應該關注的是政策紅利:
①承載智慧社區、綠色建筑、復合功能的住宅,將成為下一輪財富分配的核心標的。
②一線城市核心區、二線改善盤更保值
③租房也要挑品質公寓
總之,對于普通很來說,理性配置資產已經變得更為重要,以后的房子,要么足夠好,要么足夠便宜,中間態注定被淘汰。
所以,看清趨勢,才能避免成為時代的炮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