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程冰冰 谷艷敏
鄭州,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在漢代時期究竟呈現出怎樣的風貌?又承載著哪些獨特的歷史與文化?
5月4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劃的“五一”系列活動“觸摸歷史深度 感知華夏文明”之“考古人講考古”講座,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舉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項目負責人劉文科副研究員,根據鄭州地區出土的畫像磚資料,以《漢畫上的鄭州風華》為題,通過一幅幅古樸生動的漢畫圖案,引領公眾穿越時空,聆聽那些塵封千年的文物故事,感受漢代鄭州的社會百態與悠久歷史。
漢畫,作為漢代藝術的重要載體,其材質多樣,包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等,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與文明。從漢三闕上的“蹴鞠圖”,到打虎亭漢墓壁畫上的“相撲”,從“斗雞圖”的激烈對抗,到“軺車出行”的莊重儀仗,每一幅漢畫都仿佛是一部生動的歷史紀錄片,不僅細膩地描繪了漢代社會的點滴生活,更是華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生動見證。
講座中,劉文科副研究員以鄭州地區出土的考古資料為主線,結合豐富的歷史文獻,圖文并茂地展示鄭州地區畫像磚的材質、特征、圖案等,向公眾講述了鄭州漢畫所勾勒出的漢代社會,揭開了“漢畫”的神秘面紗。
“大家知道嗎?在鄭州二七廣場附近的漢代墓葬中,就出土了圖案豐富的畫像磚。”劉文科副研究館員的講述,讓聽眾們深刻感受到,漢畫雖然歷史悠久,卻與我們并不遙遠。考古工作者通過精心拓印,將這些異彩紛呈的珍貴圖案完整地保留下來,讓它們的歷史印記得以再現和傳承。一幅幅描繪漢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民族信仰、人與自然關系的畫像,在考古人員的辛勤還原和修復下,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展現著漢代社會的點點滴滴,也散發出新時代的氣息。
在對漢畫的解讀過程中,劉文科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采用穿越時空的敘事方式,將考古學的基本知識巧妙穿插其中,讓聽眾在輕松的氛圍中,身臨其境地感覺到了漢代社會的風貌與歷史的氣息。同時,他們對考古學的概念、原理、方法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對考古學的認知也得到了極大的刷新。
此外,劉文科副研究館員還對漢畫上馬匹數量和騎乘方式進行比較研究,通過生動的講解和圖片展示,再現了古人出行的真實面貌。通過對“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禮儀規制的講解,進一步挖掘了漢朝時期的歷史文化內涵。從畫像磚的表面描繪,到禮儀文化的社會規范,講座內容循循善誘、層層遞進,讓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淺。“原來一幅小小的漢畫,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考古真的太有趣了!”一位參與此次講座的小朋友興奮地說道。
隨著闕樓、歌舞娛樂、打獵獸斗、圖騰崇拜等一幅幅漢畫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圖片展示,“五一”假期的“考古人講考古”講座也漸漸接近尾聲。在小結環節,劉文科說:“考古工作將會幫助我們復原歷史,讓我們以及后人能夠看見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這,便是我們從事考古工作、研究發掘史料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