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的平凡崗位上,總有一些人用默默付出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李超,一位在特殊教育領域和手語翻譯工作中深耕多年的普通人,正是其中的典型。
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一大會址無聲講解團的活動中。高大的李超在人群中格外顯眼,他熟練地用手語,為特殊群體講述著黨的故事。1980 年出生的他,今年 45 歲。2004 年,從體育運動專業大學畢業后,李超成為了上海市第四聾校的一名體育老師。在這里,他的學生是一群聽障孩子,手語成了溝通的唯一橋梁。初到學校時,李超心里滿是忐忑,擔心無法與孩子們正常交流。但他沒有退縮,在教學過程中,一邊傳授知識,一邊努力學習手語。學習手語并非易事,需要反復練習和不斷積累,但他堅持了下來,在與孩子們的日常交流中逐漸熟練掌握。
作為體育老師,李超的日常工作是傳授小朋友運動與健康的知識技能,跑、跳、投、攀爬、墊上技能、球類等項目都是他教學的內容。雖然體育活動以肢體運動為主,學生通過教師展示能直觀學習,但面對聽障學生,還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一個簡單的動作,可能需要李超重復演示數遍,直到每個孩子都能理解并掌握。就這樣,李超日復一日,用專業和愛心陪伴著孩子們成長。
工作之余,李超還承擔了黃浦區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的新聞手語翻譯工作,以及一大會址無聲講解員的工作。當學校領導告知他 一大會址需要手語翻譯員時,他內心是抗拒的。畢竟,為一大會址進行翻譯講解責任重大,容不得半點差錯。然而,在熟讀翻譯資料、深入了解每個展區的歷史故事后,他被深深感動,也下定決心要把這份工作做好。在一大會址,李超和其他老師組成的 “無聲講解” 團,他們身著統一的志愿者服裝,佩戴著講解設備,站在展板前,用精準、流暢的手語,將中共一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生動地展現在聽障人群面前。講解團的成員們會提前對講解內容進行研討,針對不同的聽障群體,調整講解的節奏和重點。
每次講解結束后,都能看到聽障觀眾們用手語表達著感謝與震撼。一位聽障觀眾曾通過文字寫道:“以前只能通過圖片了解一大會址,現在有了你們的講解,這段歷史變得鮮活起來,我們仿佛親身經歷了那段歲月。” 這些反饋,讓李超和講解團的成員們深感欣慰,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他們不僅是在傳遞歷史故事,更是在為聽障人群帶去精神的洗禮。每一次講解,都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聽障人群的關愛。通過他們的努力,聽障人群能夠平等地感受紅色文化,從中汲取力量。
從體育老師到新聞翻譯,再到 一大會址無聲講解員,李超在不同的崗位上切換,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對聽障人群的關愛,以及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將愛和知識傳播到無聲的角落。在基層,像李超這樣的普通人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著不平凡的人生價值。他們或許不被大眾熟知,但他們的付出和堅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重和學習。走進基層,我們看到了這些普通人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溫暖與希望。
上觀號作者:上海黃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