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120周年校慶前夕,《復旦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四青年節(jié),上海香港三聯(lián)書店新書分享會,猶如小型“校友團建”現場,熱鬧又溫馨。該書作者、復旦大學檔案館特聘研究員張國偉有感而發(fā),寫作亦非一成不變,最新出爐的《復旦記》記錄當下鮮活的復旦人、復旦事,寫“身邊的復旦”。
這部復旦校史散文集分四輯“復旦源”“地理志”“人物譜”“師友記”。“做學問是一方面;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把學到的東西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生活、奉獻社會,可能也是復旦人的應盡之責。”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上海市博物館協(xié)會副會長鄭亞如是感慨。
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邢建榕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上海史和檔案文獻研究,他談到,讀這本書激活了很多校園記憶,“往事歷歷在目,激活記憶的同時,還打撈了很多容易被遺忘的校史細節(jié)。包括對高校建筑歷史、院系調整的考證研究,增進了對母校的認識與了解。”
歷史書寫須客觀公正,作者對學校、對師友的愛,則是創(chuàng)作的有力支撐。“讀史老張”寫起復旦校史,也源于歷史系師長沈渭濱教授的鼓勵,不想一動筆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十年間連續(xù)發(fā)文,相繼出版《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卿云:復旦人文歷史筆記》《復旦記》等“復旦筆記三部曲”,引起熱烈反響。
新書“復旦源”一編正與校園內修整完畢、即將開放的“復旦源”歷史建筑群相得益彰:這是“復旦源”概念提出后,最早應用這個概念,并對“復旦源”的地標建筑和相關歷史進行挖掘和考察的作品。
“文章發(fā)表后,有時會收到親歷者乃至主人公的反饋和更正,這是寫‘遠去的復旦’時所未曾有的。”前不久在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舉行的《復旦記》新書發(fā)布會暨“從‘遠去的復旦’到‘身邊的復旦’”分享會上,張國偉強調寫作原則:寫“個人獨家校史”,堅持獨特的“非官方”視角,親切、輕松;寫人記事,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發(fā)掘鮮為人知的碎片斷章。
被復旦元素串聯(lián)起來的日常、因復旦而跨越歲月長河再次相遇的師友……“身邊的復旦”故事親切、溫潤,有即時感。全書通過敘述“身邊的復旦”,補全了復旦自1905年創(chuàng)辦至今的校史軼事線索。
據悉,“復旦筆記三部曲”套裝版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讀史老張“私家校史”“合體”在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