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的風掠過估衣街時,會掀起你大褂的一角,露出里面那件直播間的紅色唐裝。5月18日的謝師茶盞還冒著熱氣,鏡頭外的江湖卻早已沸反盈天。有人說你借師承博流量,有人贊你在爭議中活成了自己——其實啊,這江湖本就容得下大褂與唐裝,容得下叩首的莊重,也容得下叫賣的煙火。
一、不必做完美的“角兒”,但要做真實的自己
相聲舞臺上的“角兒”講究四平八穩,可真實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你在直播間紅著眼眶說“拜師無需他人承認”,像極了胡同里吵架后梗著脖子不肯低頭的爺們兒;轉身又在謝師儀式上規規矩矩行大禮,活脫脫是津門子弟的講究勁兒。這種矛盾的真實,比舞臺上的段子更動人——畢竟,能在傳統禮教與時代浪潮中擰成一股繩的,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圣人,而是懂得在夾縫中找活路的凡人。
別在意那些“消費師門”的指責。侯寶林大師當年為了生計在啟明茶社賣瓜子,馬三立在農場喂牲口時還琢磨著段子,哪一代人的藝術不是從煙火里長出來的?你穿著唐裝帶貨時,只要心里裝著大褂里的規矩,叫賣聲里也能透出相聲的精氣神兒。就像你在《楊光的快樂生活》里演的市井小民,不完美卻鮮活,才讓人覺得親切。
二、江湖的規矩是死的,過日子的人是活的
有人說你壞了曲藝行當的規矩,可規矩從來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教條,而是長在人心里的分寸。當年侯寶林收徒,看重的是“肚子里有貨”;如今你拜師,若能在直播間里多講兩句相聲的門道,帶年輕人聽聽太平歌詞,何嘗不是另一種傳承?江湖水太深,與其在“角兒”與凡人之間掙扎,不如學天津衛的碼頭工人——該扛活時不喊累,該喝茶時不裝腔,把日子過成自己的規矩。
那些說你“為利拜師”的人,大概忘了藝人也是要吃飯的。馬志明先生說過:“相聲演員首先得活著,才能說相聲。”你在直播間賣貨,只要東西地道、價錢公道,就是憑本事掙錢,不寒磣。更何況,你在鏡頭前擺弄大褂盤扣時,總有人會好奇:“這青緞子上的暗紋,是不是和侯寶林先生當年穿的一樣?”這不經意間的種草,或許就是傳統曲藝破圈的契機。
三、在爭議中守住本心,便是最大的體面
江湖上的是非,多是閑人嚼出來的舌根。你看那茶湯李的老板,每天被人議論“糖放多了”“碗洗得不干凈”,可碗底的麻花始終酥脆,食客照樣排長隊。你叩首時的虔誠,直播時的熱絡,都是實實在在的日子。至于別人怎么說,隨他去——當年郭德綱被罵“三俗”時,誰能想到他后來把相聲劇場開成了文化地標?時間會幫你篩掉雜音,留下真正懂你的人。
六十歲的人了,該活得像天津快板一樣敞亮:大褂一穿,就認認真真做侯家的徒弟;唐裝一換,就痛痛快快當直播間的主播。不必怕被說“不務正業”,你在《楊光》里演的小市民,不也一邊賣煎餅一邊追姑娘?人生本就是多面的,能把每一面都活得帶勁兒,才是真本事。
四、小編結語:凡人的江湖,自有凡人的活法
待這陣風波過去,你大可以坐在茶館里,泡一壺高末,聽徒弟們說幾段新寫的段子。陽光透過雕花木窗,在你臉上織出一片斑駁——那是歲月的勛章,也是凡人的榮光。江湖從來不會辜負認真活著的人,哪怕你穿的是大褂還是唐裝,只要心里有熱氣,眼里有煙火,便是這塵世里最鮮活的角兒。
所以啊,楊議先生,請你繼續在這江湖里認真做個凡人。不必追求完美謝幕,只要每場戲都演得盡興,便是對自己、對這世道,最好的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