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季明智
在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建設工地上,有這樣一組耐人尋味的數字對比:120兆帕—這是山師東路站至山大路站區間(簡稱“山山區間”)中風化石灰巖地層的抗壓強度,相當于普通混凝土的4倍;27歲—這是業主代表王德華的年齡,是全項目部最年輕的骨干力量。在五四青年節前夕,當最后一環管片安裝完成,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數字,在濟南城市地下17米處完成了一次攻堅克難與青春的“對話”。
4月30日,濟南地鐵4號線最后一段區間“山山區間”(山師東路站至山大路站)實現雙線洞通。這條貫穿濟南東西的“城市金軸”背后,凝聚著無數建設者的汗水與智慧。其中,27歲的業主代表王德華作為項目部的“最年輕力量”,用一年半的堅守與成長,見證了這條地鐵線從藍圖變為現實的奮斗歷程。
從“小白”到“多面手”:三本筆記寫滿成長
2023年,剛研究生畢業的王德華加入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成為4號線項目部的一名業主代表。初到工地,面對復雜的施工環節,他坦言“連問題都看不出來”。為了快速融入角色,他主動拜師學藝,與經驗豐富的同事“同吃同住”,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每一個施工細節。“第一次開工程例會,我連提問都找不到重點,后來我每天都跟著師傅跑現場,最多的一天下隧道了十幾次,他指哪兒我學哪兒。他走哪我問哪兒。”王德華笑著說。
翻開他的三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盾構參數、管線遷改要點、風險源管控措施等內容。如今回看,他感慨:“當時覺得天大的難題,現在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五一堅守崗位:“我必須24小時監控數據”
作為山山區間最年輕的業主代表,王德華的日常與“硬巖”一樣“硬核”。面對即將貫通的隧道,王德華沒有一點放松,而是倍感壓力。他說,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有半點差池,尤其是最后的盾構機接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為了確保山山區間如期貫通。他早就計劃今年五一假期堅守在崗位上,全程值守盾構接收環節以及接下來的后續工作。“接收端風險最高,稍有不慎可能引發涌水涌砂,我必須24小時監控數據。”他說。
在超硬巖層掘進中,盾構機刀具磨損嚴重,需頻繁開倉更換。王德華和團隊一起連續值守現場,采用“帶壓進倉”技術,累計完成多次換刀作業,并引入智慧盾構系統實時預警風險。他的手機里存滿了深夜施工現場的照片:“最忙時一天下隧道十幾次,微信步數常年霸榜。”
“四大四高”下的青春答卷
濟南地鐵4號線以“線路長、協調難度高”著稱,而山山區間更是集中體現了“四大四高”特點。王德華也在這個區間實現了快速成長。這個區間穿越中風化石灰巖地層,巖石強度高達120兆帕,是普通混凝土硬度的4倍,被譽為“盾構機與硬巖的掰手腕之戰”。此外,施工場地狹小、渣土外運受限、交叉作業頻繁等問題疊加,讓這里成為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
王德華表示非常幸運分到了最有挑戰性的山山區間,這是一種成長與磨煉。記者跟隨王德華一同進入山山區間隧道,現場呈現出“地下地上立體交響”的壯觀場景:地下15米處,直徑6.68米的盾構機轟鳴掘進,為了確保順利洞通,地面層,上百名建設者正在進行車站主體結構施工以及附屬工程施工,為接下來的聯調聯試爭取時間。盾構加車站建設的同步進行,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保證了工期。而這背后都需要王德華和他的同事們多方協調,壓茬推進各項工作。
目前,4號線全線33座車站主體已封頂,鋪軌完成超69公里,預計2025年底通車。
“從‘看不懂圖紙’到獨立協調多方作業,地鐵建設教會我責任與擔當。”王德華說。五四青年節這天,他依然堅守崗位,身后是貫通不久的隧道,眼前是即將鋪軌的嶄新區間。正如他筆記本扉頁所寫:“每一環掘進,都是城市向前的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