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藍字 「李子說」 關注
曾幾何時,徽州,那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名字,它承載著近九百年的悠悠歲月,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繁華與故事。宋徽宗時期,它從歙州更名而來,自此,“徽州”二字便烙印在這片土地上,一府六縣的格局,如同緊密相連的家族紐帶,將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和祁門緊緊凝聚。
徽州,是一個溫潤而詩意的存在。每當念起這兩個字,眼前便會浮現出粉墻黛瓦的古村落,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斑駁的馬頭墻,像是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滄桑;潺潺的溪流,從古老的石橋下悠然淌過,帶著歲月的痕跡,也帶著徽州獨有的靈秀。
這里曾孕育出燦爛的徽文化,徽商縱橫四海,以誠信和智慧書寫著商業傳奇。他們從徽州出發,帶著家鄉的期許,在各地開疆拓土,衣錦還鄉時,又將財富與見識帶回這片土地,建造起精美的宅第、宏偉的祠堂?;张山ㄖ且皇啄痰脑?,木雕、石雕、磚雕,每一處細節都傾注著匠人的心血,將徽州的故事與信仰雕刻進時光。徽劇婉轉悠揚,那獨特的唱腔,唱出了徽州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聲聲入耳,余音繞梁。
徽商從這里出發,懷揣著“賈而好儒”的信念,縱橫四海,書寫著商業傳奇;徽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徽派建筑的粉墻黛瓦,如詩如畫,點綴著山川大地;徽菜的獨特風味,香飄萬里,慰藉著人們的味蕾。還有那徽墨、徽劇,哪一樣不是徽州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徽學”更是與“敦煌學”“藏學”并駕齊驅,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三大顯學之一。
然而,為了發展旅游,徽州改名為黃山市。這一改動,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打破了原有的寧靜與和諧。誠然,黃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等壯麗景觀聞名于世,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但黃山只是徽州的一部分,怎能代表整個徽州的深厚底蘊?當新的名稱“黃山”映入眼簾,心中總像缺了些什么。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被褪去了他最具辨識度的衣衫,變得陌生而遙遠。改名,或許有著時代的考量、發展的需求,但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再也難以找回。
失去了“徽州”這個名字,就像是失去了一把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那些曾經與徽州緊密相連的記憶,在新名字的沖擊下,漸漸變得模糊。曾經的徽州府,下轄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它們在“徽州”的懷抱里,親如一家,共同構建起獨特的文化生態圈。如今,婺源已劃屬江西,其他五縣地域依舊,可那份血脈相連的認同感,在改名的浪潮中,似乎被沖淡了些許。
現在,當人們一說起黃山,往往只想到那座雄偉的山峰,而忽略了曾經的徽州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曾經的徽州韻味,在時光的流逝中似乎漸漸淡去,只留下些許模糊的影子。徽州的改名,讓我們在發展的道路上,似乎丟失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那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
每念及此,心中便滿是抱憾?;罩?,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精神的寄托。它是無數游子心中的根,是歷史長河中一座熠熠生輝的文化燈塔。我們只能在泛黃的古籍中,在老人口口相傳的故事里,去追尋“徽州”的影子,感受它曾經的輝煌與溫度。
或許,時光無法倒流,名字也難以再改回?;蛟S,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是否能讓“徽州”這個美麗的名字重新回歸,讓它繼續在歷史的舞臺上綻放光彩,讓后人能夠真正領略到它那無與倫比的魅力。
徽州,是歷史的銘記,是傳承徽文化的精髓;徽州,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縈卻又滿含遺憾的名字。它的離去,像是一場無聲的訣別,只留下無盡的喟嘆在歲月里回響。畢竟,一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更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象征。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更多原創請關注『李子說』公眾號
價值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